1月5日上午,河南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在鄭州召開。會前的首場「委員通道」通道上,河南省政協委員、鄭州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環境管理與修復研究所所長于魯冀用兩張照片、兩個數據,給大家展現了黃河的變化。
河南省政協委員、鄭州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環境管理與修復研究所所長于魯冀
第一張是黃河濕地里的天鵝一家。這張照片背後的數字是80.5%,近兩年黃河流域Ⅲ類及以上水體,也就是「好水」的比例,已經由65.8%提升到了80.5%,越來越好的水質讓「母親河煥了新顏」。
第二張照片是三門峽大壩附近的黃河生態廊道,它背後的數字是1186。截止到2021年底,河南省黃河兩岸生態廊道加到一起,有1186公里,南岸已經基本全線貫通,越來越綠的廊道讓「母親河穿了新衣」。
作為長期從事河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專家,于魯冀表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已有兩年多,參加了兩次河南省政協組織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黃河生態廊道的調研,在調研中,他切實感受到了「母親河」越來越美。但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是黃河的一些支流,還存在着無水斷流、有水不流的現象。
于魯冀認為「河中無水叫河床,有水不流叫河庫,有水流動才叫河流」。流域是一個整體,必須要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要做到這些,他認為重點是「三還於河」。
第一個是「還水於河」,主要是解決「人河爭水」的問題。河南省黃河流域是「水少、田多、資源少、人口多」,但民眾的用水方式還是比較粗放,所以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就是,要堅持「節水優先」,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狠抓農業節水、強制生活節水、深化工業節水。要節流更要開源,要全面開拓「第二水資源」,把再生水、雨洪水等收集利用起來,改善「有河無水」「有水不流」的現象。
第二個是「還地於河」,主要是解決「人河爭地」的問題。這是比較難,也是必須要邁出的關鍵一步。由於歷史的原因,目前黃河灘區內仍有大量的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人與河爭地,既影響人的生產生活,也不利於河的自然發育。因此應持續引導灘區居民和農田退出,促進灘地生態化及河岸帶生態功能恢復。
第三個是「還自然於河」,主要是解決「人工化自然」的問題。在河流、灘地、濕地、河岸等保護修復工作中,要更多藉助自然的力量,減少過度景觀化、休閒化等不當人為干擾。同時要通過強化禁漁措施等工作,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增強黃河流域生態韌性。
最後,于魯冀表示,黃河流域水生態保護是一個長期、艱巨、系統的任務。所以今年把這「三還」寫入了相關的提案,就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使黃河早日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王皓萍 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