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黔東南丹寨縣創業扶貧代表、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銀飾製作手藝傳承人王國春將公司與30多戶個體手工作坊聯合,形成了「公司+基地+個體手工作坊」的抱團發展模式,從業人員達50人以上,每年可實現產值上百萬元,帶動個體手工作坊戶均增收5萬元以上。每年免費開展銀飾技藝培訓100人以上,不僅傳承了苗族銀飾的鍛造技藝,還帶動了百餘貧困戶和殘疾人從業脫貧致富。
王國春在打制銀飾品
王國春是丹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銀飾代表性傳承人,三十齣頭的他,從事銀飾製作近20年,王國春最大的愛好就是與同行銀匠磋商討教,發揚創新。再忙,他也要找機會走出去學習,再累,他也要騰出時間來研究銀飾工藝和技術,從2015年至今,王國春製作的飾品款式,從50件新增到300多件,銀飾工藝在王國春的敲敲打打中大放異彩。
走進王國春的銀飾公司,臨牆而立的一件件銀飾讓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櫥窗里陳列着一枚枚銀制的胸花、耳環、項圈、頸飾、衣飾等,可以說是從頭到腳,無處不飾。在這些美麗的飾品後面,是王國春和公司工匠們敲敲打打製作出來的,製作銀飾要經過化銀、鑄料、成型、鏨花、焊接、清洗等工藝流程。其中,最難把握的就是焊接,傳統的焊接採用銀絲和銀片來粘連飾品,工序多且費時,經過多年的鑽研,王國春創新研究出了銀粉粘連法,將銀粉噴洒在銀飾上,用噴槍將銀粉融化,就能實現焊接,這樣的方法簡單易學還省時。傳統的銀絲焊接方法焊接飾品後,飾品會出現少量斑點、斑痕,後期的清洗工作十分困難,通過銀粉來焊接飾品,飾品幾乎不會出現任何斑點雜質,反而顯得飽滿、光滑,產品的質量也就更加美觀上檔次了。
在王國春眾多苗族銀飾飾品中,每件作品在設計理念和細節的處理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變化,王國春運用自己獨特的技藝,一方面從傳統的銀飾製作技巧中吸取營養,另一方面不斷創新,巧妙地將各種圖案結合到一起,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技藝,以獨特鮮明的品牌內涵,詮釋每個飾品個性化的產品設計。
王國春在用銀絲粘連銀飾品
王國春從7歲就開始學習苗族銀飾手工藝製作,到他13歲時,苗族銀飾手工藝製作他已經完全精通。
多年來,他輾轉廣東、浙江、福建等地,進過許多銀飾手工藝製作的公司,在務工的同時也不斷學習外面的先進技術,從而成就了他「工藝大師」的稱號。
「我有一身技藝,為何不返鄉創業呢,帶領家鄉群眾一起致富呢?況且創業後可以兼顧家庭。」王國春說干就干,立即辭掉高薪工作,於2008年10月,回到家鄉丹寨,開辦起了銀飾工藝製作小作坊。
小作坊一步一個腳印,在丹寨縣慢慢成長。由於業績不錯,2011年,王國春創建了丹寨國春銀飾有限責任公司。2012年1月,王國春研發出了「純銀拉絲編花焊接方法」,並獲得了發明專利。這一發明,使產品在市場上大受歡迎,效益大增,於是讓他的公司迅速擴大生產規模。
找到了出路,王國春沒有忘記帶領依然在貧困線上的鄉親,因此,他帶領公司與30餘戶個體手工坊聯袂,形成了「公司+基地+個體手工坊」的產、供、銷一體化格局。從業人員達50人以上,每年可實現產值達百萬元以上,帶動個體手工坊戶均增收達5萬元以上,帶動農村剩餘勞動力和殘疾人就業,在對於文化較低或帶有殘疾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來說能有這樣好的經濟收入是非常可觀的一件事,這是對新農村建設的促進和帶動作用。
王國春介紹,公司規模擴大,可解決更多人群就業。把銀飾的鍛造技藝傳承下去,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他每年都開展技藝免費培訓2到5次,並免費提供食宿,年參加培訓人員達100人(次),累計達到500人(次)之多,其中:殘疾人30人。
公司學員正在用噴槍焊接銀飾品
王國春在丹寨縣龍泉鎮羊甲村與村兩委共同成立「貴州羊甲孵化銀飾專業合作社」(社員以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主),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經營模式,採取「公司對外接單,下單合作社農戶生產,市場均價收單」方式,讓大家門前有事可做,門外有錢可收。截止今年累計對外接單276萬餘元的單子,下單給31戶社員加工,採取市場均價收單,實現31戶月均新增2600元的收入,有力的助力社員的有效穩定就業脫貧。
此外,進駐丹寨萬達小鎮以來,他僱用了50多名建檔立卡戶進行銀飾加工技術培訓,學成技術後僱用他們在自己的公司工作,工資最低的每個月有2000多元。同時,在丹寨萬達小鎮共有3家分店,每年拿出一家分店的利潤出來支持扶貧。自王國春開展非遺手工產業化生產以來,累計傳承帶徒135人,輻射帶動農戶、貧困戶808人就業,人均年增收3萬元,有效助力丹寨縣的脫貧攻堅。
「『非遺傳承基地』是我的夢想,已經將免費提供窗口給丹寨縣的各種非遺項目進行展示,充分向縣外乃至世界分享丹寨燦爛的苗族文化。同時。在始終保有傳統樣式製作的基礎上,積極進行新樣式的開發和創新,將銀飾產品的生產延伸到旅遊產品、藝術品和紀念品的開發上來,創作出更加精湛的銀器產品。」王國春向記者介紹說。(黃慶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