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网讯】记者唐勇平 通讯员贺勋 吴辉兵报道 说起皮影戏,大家应该不算陌生,在我国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湖南攸县槚山乡,就流传有千年的皮影戏,2006年,槚山皮影还被列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槚山乡村也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5月2日,记者来到攸县槚山乡探寻古老皮影艺术之路,一起发现皮影戏的独特魅力。
小山村里皮影戏 独特魅力传承千年
泛黄的影布,舞动的影人,昔日辉煌的皮影戏,现在已经定格成许多人心底珍藏的回忆。但在株洲攸县槚山乡,还保留着这一门传承千年的艺术——皮影戏。
利用灯光的照射,人物剪影活灵活现,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皮影人物,一边用当地传统的曲调演唱,讲述一个个饱含历史文化底蕴的故事。槚山皮影采用湘剧和花鼓戏的唱腔,以攸县方言道白和串词,夹杂许多俗话俚语,演出内容多以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题材,但也有反映现代生活的创作。
皮影戏分为文戏、武戏,剧本一般都是师傅口传心授。至今,槚山皮影仍保存有上辈所传的手抄剧本20多种,口头剧本80多个。传承人宁曾伟雄说,对皮影戏,只有爱护才能流传永远。株洲攸县槚山的皮影传承人宁曾伟雄从事皮影表演三十多年,他说他的感受是:“我爱它,我也必须爱护它。”
新时代非遗名录如何找到发展之路
攸县古称阴山,是中南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这句话描述的就是槚山皮影的独特魅力。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快速发展,老百姓的休闲方式越来越丰富,槚山皮影一度面临“戏班锐减、后继乏人、市场萎缩”的窘境。
宁曾伟的书屋,透着古香古色。在这里,宁曾伟雄可以敲敲打打,雕刻描画,一个个纸影,就在他灵巧的双手下,慢慢呈现出活泼灵动的韵味。他告诉记者,做皮影小人首先要七层纸,用现在的浆糊一样的广膏糊把七层纸黏在一起,然后把两块夹在一起,一共14层,然后通过雕刻、镂花等步骤。北方皮影大多用兽皮制作,但南方的皮影,则多为纸壳制作而成,所以又称“纸影戏”。由于材质的特殊性,制作出来的纸影,相比于北方皮影更为写意,粗放,头部比例较大,更加能够表达纸影人物之间的喜怒哀乐。而且,纸影人物穿着、色彩等都更加艳丽。
纸影身上的每个部件,都需要花费近一个星期的时间来仔细制作,所以,一个完整的纸影人物需要花费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宁曾伟是槚山皮影的第四代传人,自1981年开始,他便跟着爷爷学习皮影戏,掌握了皮影的制作,操作,演奏,演唱等全套技术。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看皮影戏的越来越少,皮影戏班纷纷改行,皮影戏的表演、纸影人物的制作等等手艺,都面临失传。不过,槚山皮影作为一种承载着中华古老文明的艺术形式,不能任由它淹没在市场的风浪中。2006年,湖南省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槚山皮影纳入其中,这才找到了新时代的发展道路。
皮影与旅游相结合 找到新时代发展路径
槚山皮影列入到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从原料的匮乏到传承的乏力,这些问题都开始引起重视,现在,当地正积极地与科研部门联系,要将皮影制作原料重现人间,有了政府的引导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加入到皮影艺术的传承发展中来。坐在宁曾伟雄旁边的这个年轻人名为刘喜华,现在已经跟着宁老师学习皮影演艺已经三年有余了。
凭着对传统艺术的喜爱,加上国家的大力扶持,刘喜华渐渐地看到了槚山皮影的发展前景,之后便拜宁曾伟雄为师,潜心学习槚山皮影的制作与表演。如今,师徒两现在一闲下来就在剧组里面,摆弄着各种影人,宁老师总会口传身教,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看到徒弟渐渐可以出师,宁曾伟雄倍感欣慰,更让他感到开心的是自己的两个孙子,小小年纪就对皮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此,他也在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的活动,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了解非遗,爱上非遗。株洲攸县文化馆馆长陈前说,将进行下一步的市场化的推广,当前也会打算把槚山皮影跟旅游相结合,进一步把这个项目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