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不是一样化。一体化与差异化相辅相成,‘差异’得越好,一体化就越好。”2015年,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在调研长株潭一体化工作后如是强调,从新的高度提出推进一体化的新内涵、新要求。
以更大的胸怀、更宽的视野推进融城,在舍与得、调与转、减与增的抉择中,株洲放大比较优势、错位发展,以特色化、差异化彰显株洲作为、形成株洲品牌、打造株洲城市特有的精气神。
▲ 湘江一景 (谭清云 摄)
颜值蝶变,生态宜居城有魅力
4月27日,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白鹏飞与女朋友专程到株洲,办理好购房按揭手续,将未来的新家安在株洲。他已与株洲中车特种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三方就业协议,今年6月毕业后将正式入职。
“株洲是一个既适合创业,又适合生活的城市。把家安顿了,今后就可以安心工作了。”白鹏飞说。
生态宜居的株洲,通过转型蝶变,正吸引更多人落户创业。
2008年起,株洲一年一个战役,为城市美颜。四创、四化、五改、城市提质持续加力,城乡环境同治、湘江保护与治理、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碧水蓝天净土行动,步步攻坚。
2011年,株洲建成全省首个、全国一流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城区39条线路的公交车全部置换成环保电动车,株洲成为全国首个公交电动化城市。
两型重点项目相继上马。神农城、河西湘江风光带等建成亮相,2016年,河湖连通的城市公园新标杆万丰湖开园;在河东老城区建设“新外滩”,“六带合一”的河东湘江风光带去年对外开放。
株洲还要更美。2016年起,利用3年时间,投资逾300亿元,新建改造道路300多条、总里程300多公里;还要投资300多亿元,推动旧城提质。
曾经的资源要素外流城市,成为“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曾经黑乎乎、灰蒙蒙的城市变得绿油油、水灵灵,完成了从全国十大污染城市向国家卫生城市的蝶变。”新华社长篇政论通讯为株洲点赞。
筋骨强健,产业版图重构有魄力
60年前,株洲钢铁厂在清水塘工业区的铜霞路破土兴建。60年后的今天,这块土地与钢铁生产彻底告别,厂区内的租赁企业清退完毕,土地、房产等权属证书全部注销,11万平方米的厂区将用来发展电子商务和物流产业。
▲ 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
昔日钢花飞溅、铁水奔流的厂房边,清水塘老工业区产业转型开篇之作的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3月26日封关运营,满载着集装箱的货车每天川流不息。
远去的钢铁厂,新生的物流中心,一增一减的背后,是株洲产业调整的大抉择。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舍有得、错位发展,株洲对化工、有色冶炼、建材、机械制造四大传统支柱产业重新洗牌,主动放弃其中3个“三高”产业,放大机械制造优势,升级打造轨道交通装备产业。2015年,株洲轨道交通成为全国首个过千亿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株洲对重化工业集聚的清水塘老工业区,进行产业结构重构。2014年10月,“株洲旗滨玻璃”最后一根烟囱轰然倒地,成为清水塘地区首家整体搬迁的大型企业。企业搬迁至醴陵后,技能、环保、产能全面升级,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高档玻璃生产基地。2013年以来,清水塘地区关停工业企业1300多家,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宝贵的空间。物流、文化旅游、高科技三大产业落子布局清水塘生态新城。腾笼换鸟,老工业区浮现产业新版图。
从“黑色”向“绿色”,从“高碳”向“低碳”,株洲产业版图的颜色变了,发展的质量更高了。
2016年,株洲成为全国20个稳增长的先进地市之一,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2017年,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等三项工作,再次获得国务院表彰。此外,制造强市、军民融合等五项工作获省政府表彰。
精气神独具——城市锻造核心竞争力
在长沙,株洲造的全国首列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每日飞驰,成为展示湖南智造的闪亮名片。如今,中车株机公司正开足马力生产,时速160公里的2.0版快速磁悬浮列车预计今年6月下线。最高时速200公里、具有无人驾驶功能的3.0版磁悬浮列车,也有望明年下线。
大树底下不长草。省会城市具有“虹吸效应”,周边城市极易“灯下黑”。做自己最有特色、最基础、最适合的事情,培育自身独特的精气神和核心竞争力,才能“灯下亮”,才能“风景这边独好”。
▲ 株洲轨道智谷产业园(航拍)。(株洲日报记者 谭浩瀚 摄)
集聚轨道交通、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优势,市委2013年响亮提出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战略。2016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了建设“一谷三区”的总任务,其中“一谷”就是建设株洲·中国动力谷。同年10月,“中国动力谷上升国家战略”课题研究得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立项支持、开题启动,株洲·中国动力谷品牌的影响力、凝聚力、竞争力不断增强。IGBT“中国芯”、电力机车“中国速度”、航空发动机“中国动力”三个标志性的新兴战略性产业领跑世界,为中国装备代言。株洲·中国动力谷,与深圳无人机等被视为中国制造“新版图”,与安徽声谷等地并称中国腹地的新五“谷”丰登。中国动力谷的大旗下,“3+5+2”产业新体系正加速形成,去年实现总产值2207亿元。
打响株洲品牌的,当然不单是动力产业和中国动力谷。
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成为世界行业两强之一,醴陵陶瓷产业电瓷产量占全球的1/3,芦淞服饰市场成为中南地区最大服饰产业基地。
在株洲经开区,崛起一座职教科技园,10所职业院校签约进驻,培训在校学生规模达10万人,为长株潭及全国各地源源不断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北有天津,南有株洲”的职业教育新口碑得到广泛认同。
株洲特色、株洲品牌,引领株洲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境界!(株洲日报记者 李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