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遼寧 > 商報專稿

丹東擬打造海上糧倉

2018-04-09
來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王藝橋報道:記者從丹東市政府新聞辦獲悉,2017年,丹東海洋與漁業經濟總體發展水平居遼寧第二位。海洋漁業的發展,得益于現代“海洋牧場”建設的穩步推進,從2008年起,丹東將向打造資源豐饒的“海上糧倉”目標邁進。

  擁有黃海北岸海洋生物資源最為豐富的海區,作為遼寧省重點漁業地區,丹東發展海洋牧場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近年來,丹東高度重視現代海洋牧場建設,通過建設人工魚礁、淺海灘塗貝類底播增養殖、漁業資源人工增殖放流等方式,科學規划、建設和管理現代海洋牧場,在修復和優化海域生態環境、養護和增殖海洋生物資源、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同時,使海洋漁業經濟得以健康持續發展。“今年,打造‘海上糧倉’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丹東也將在原有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現代海洋牧場建設。

  據介紹,早在“十二五”期間,丹東就着手研究論證在丹東近海海域投放人工魚礁、建設海洋牧場的可行性。2010年,這項工程在大鹿島東南海域啟動。經過7年共4期的規划建設,共投放礁體3916座,形成礁區面積666公頃。丹東成為首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

  人工魚礁旨在改善海域生態環境,營造海洋生物棲息的良好環境,為魚類等提供繁殖、生長、索餌和庇敵的場所,從而達到保護和增殖的目的,還提高了漁獲量。為增加礁區漁業資源,丹東市先後在礁區海域投放海參500萬頭、赤貝5000萬枚、海膽40萬個。人工魚礁使礁區內的漁業資源穩定增長,生物種群也不斷擴大。

  2017年統計數據顯示,礁區內漁獲物數量和物種增幅分別是礁區外的2—4倍。今年,丹東將加大人工魚礁的投入,至年底將新建人工魚礁4150座,新增投礁海域621.9公頃。新的人工魚礁建成後,除繼續投放海參、海膽、赤貝、牙鮃等品種外,還將進行新品種養殖研發。

  淺海灘塗貝類底播增養殖,是現代海洋牧場建設又一組成部分。丹東的貝類不僅品質好,而且地域特征明顯,一直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截至2017年末,貝類底播增養殖面積89萬畝,主要增養殖品種為菲律賓蛤仔、中國蛤蜊、文蛤、四角蛤蜊、泥螺等。丹東貝類底播增養殖將養殖區域從灘塗延伸至淺海,平均畝產315公斤,最高畝產過噸。目前,丹東淺海灘塗已經成為貝類生產的‘糧倉’,貝類底播增養殖已經成為丹東海水養殖的支柱產業。

[責任編輯:朱劍明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