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王藝橋報道:實施碳交易,一方面可以以市場化機制促進企業自主實施節能減排,對實現綠色發展、減少霧霾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圍繞碳交易市場可以形成碳金融、碳服務業等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全國人大代表、沈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李潞日前在遼寧團分作討論時建議,基于沈陽碳交易現有基礎,希望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在沈陽市設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並支持沈陽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逐步擴大交易范圍,建設成為東北地區碳交易中心。
據了解,碳排放權交易(簡稱碳交易)是把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在市場上進行的交易。碳交易是由政府設定控制總量,將碳排放權配額分發至企業,企業在獲得碳配額後,可以出售通過自身減排而節約的配額,或者從市場上購買不足的配額。同時,企業也可以將碳配額作為“碳資產”進行運作,為企業融資拓展渠道。中國作為世界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一直以來以負責任大國的態度積極承擔減少碳排放的責任和義務,並制定了碳交易的時間表和路線圖。2011年,中國開始試點以碳排放權交易推動實現減排目標,並相繼設立了深圳、上海、北京、天津、重慶、廣東、湖北等7個碳交易試點,取得了明顯成效。2017年12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運行,國家首先選取發電行業開展配額現貨交易,並將逐步擴大市場范圍,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
李潞說,沈陽市從2010年起開始研究碳排放權交易工作,已于去年被國家納入全國第三批低碳試點城市,初步搭建了碳交易市場政策制度體系,完成了碳排放權配額分配的基礎工作,並廣泛開展國際國內合作交流,形成了碳市場和綠色金融產業的初步框架,為建設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打下了堅實基礎。李潞認為,建設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對沈陽新一輪振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她認為,碳交易將倒逼企業自主實施改造升級,減少污染物排放,降低能源消耗,加快沈陽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同時,隨着碳交易市場不斷成熟,碳基金、碳債券等各類金融產品將自發出現,逐步形成碳金融產業和相關碳服務業等新興業態,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李潞認為,東北地區受地理環境和資源稟賦影響,經濟結構以工業為主,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冬季取暖期較長,能耗和碳排放水平較高,在沈陽設立輻射東北地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對全國碳市場布局意義重大。
目前,東北地區在碳交易市場建設方面尚屬空白。李潞說,沈陽作為東北區域中心城市,具有較大影響力和輻射能力,在沈陽設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有助于擴大碳市場規模,加快建設具有區域性影響力、輻射東北亞地區的碳市場,使中國國在世界氣候治理中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