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付彥華 實習記者張曉磊報道 :關注婦女民生,支持婦女創業就業,關系到家庭的穩定、社會的和諧,關系到城鄉各項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但在當前,婦女創業就業仍存在很多問題。為此,全國人大代表孫豔玲建議應發展手工編織制作產業,促進城鄉婦女就業創業。
孫豔玲稱,手工編織制作產業具有市場需求大、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綠色環保以及生產場所、生產方式、生產時間和生產規模靈活的特點。該產業具有女性從業優勢,尤其對于促進農村婦女轉移就業、城鎮下崗失業婦女、貧困婦女和殘疾婦女等群體就業創業具有重要意義。
带動貧困婦女脫貧 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孫豔玲表示,党的十九大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提出要在綠色低碳領域培育新的增長點,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弘揚工匠精神等等鼓勵創業带動就業。婦女就業是整個就業工作大局的重要組成,是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現實需求。手工編織制作能夠帮助就業困難婦女實現居家靈活就業,提高婦女的就業率,是帮助婦女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同時,手工編織制作制作具有綠色環保低碳優勢,對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化解過剩產能、轉變增長方式、保護生態環境具有積極意義。
孫豔玲強調,在農村,留守婦女、留守兒童是社會關注熱點。發展手工編織制作,讓農村婦女不離土、不離鄉、就地就近靈活就業,讓城鎮困難婦女居家靈活就業,既滿足了婦女照顧兒童和老人、增加家庭收入的雙重需求,又可以從根本上緩解農村留守問題、失地失業婦女和殘疾婦女就業難的矛盾,進而促進家庭和諧與社會穩定。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孫豔玲表示,手工編織制作行業作為文化創意產業,浸潤着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許多手工技藝經過幾千年的傳承與創新,被列為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其中有一些是瀕臨失傳的手工技藝,部分優秀婦女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發展手工編織制作,有利于廣大婦女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揮優勢,提高自身文明素養,這對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築中國人共同的精神家園,建設文化強國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因地制宜多措並舉 大力扶持婦女發展手工編織制作產業
目前,婦女手工編織制作產業仍處于小規模零散發展階段,大多以家庭作坊式經營為主,組織化程度較低、產業發展較弱、政策扶持相對較少、技能人才缺乏、市場競爭力不夠強、供需信息不對稱、缺乏有效市場引導,不能有效地促進婦女創業就業。
為此,孫豔玲建議,一要因地制宜,明確發展手工編織制作促進就業創業目標任務。根據不同地區資源稟賦和發展優勢,突出區域特點、文化特色、民族特質和婦女特長,發展一縣一業、一鄉一品,宜繡則繡,宜剪則剪,宜編則編,發掘、保護和發展好最突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手工文化,使其成為當地的文化地標和婦女就業的有效載體。
二要充分考慮手工編織制作吸納婦女就業、適合婦女創業的特殊作用,給予政策上的有力支持。發改、商務、農業、民政、文化、旅游、民委、扶貧辦、金融機構等要出台更多有針對性的優惠政策,提供更多的資源和帮助。
三要要建立推進工作的長效機制,進一步整合資源,探索適應市場發展的工作模式,發揮婦女手工編織制作協會、商會、促進會等組織的作用,進一步創新“協會+基地+農戶(手工編織制作婦女)”等發展模式。要依托中外婦女交流活動及國內經貿展洽平台,帮助手工企業和從業婦女開闊視野,走出國門,跨國交流、跨區合作、跨界發展。
四要強化培訓,大力提升婦女手工編織制作技能。多渠道整合資源,多途徑爭取政府部門的經費支持,推動提高婦女參訓比例。
五要打造精品,注重培育特色品牌。要鼓勵和帮助婦女通過開展電子商務、網絡營銷等方式,大力開拓市場,提高產品收益,使手工編織制作產業成為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