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冬季的大興安岭大地覆蓋上了一片銀白。記者沿加漠公路從南到北穿行采訪時,看到沿路的村莊林場鱗次櫛比的民居,清一色白牆紅瓦的磚瓦房格外吸引眼球,寬闊的水泥道路不見一處垃圾,村中路邊是整齊的綠化小樹,不少人家的窗戶跟前,房簷底下,掛着一串一串的紅辣椒,一嘟嚕一嘟嚕的山丁子。這情景雖無“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意境,卻依然呈現出一種寧靜、淡雅的詩意,一幅幅崭新的新農村畫卷不斷呈現在記者面前。
有路過的村民說:“這幾年環境大變了,以前這里多是板夾泥的房子,進村的道路還有土路,這兩年全都住上磚瓦房了,路都是新修的水泥路。綠化也增加了不少,以前雜亂堆放的垃圾都清理掉了,到處干干淨淨的,讓人覺得很舒服。”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這幾年,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整治裸房、垃圾處理、污水治理、村道硬化、村莊綠化,推動了改善農村林場人居環境、提升人們生活品質、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使大興安岭的眾多村鎮林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完全符合十九大報告要求。”說起美麗鄉村建設,大興安岭地區美麗鄉村建設領導辦公室副主任王世才如數家珍。
王世才說:“党的十九大報告為我們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活動提供了根本遵循。當前大興安岭美麗鄉村建設活動進展順利,取得了階段性明顯成效。今後我們將以党的十九大精神為引領,紮實做好各項工作,以新氣象、新作為推動美麗鄉村建設邁上新台階。”
大興安岭地區有涉農鄉(鎮)17個、行政村80個、 52個林場,有農業人口46000多人。2015年,在美麗鄉村建設伊始,地區党政群齊抓共管,全社會共同參與,形成推進合力, 積極開展如“愛國衛生運動”、“城鄉環境攻堅戰”、“美化家園、擁抱文明”等活動,對全區農村的環境衛生進行了綜合整治,農村環境衛生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
按照不同的縣區和地域,在沿線江河、道路上形成不同的建設風格,在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中,大興安岭重點推進中心村、示范林場、鄉村合一、城中村城郊村建設,重點對農村林場危房進行改造,消滅D級危房,建設磚瓦房,沿路、沿江、沿河的村屯面貌一新,一個個美麗的鄉村林場紛紛呈現,營造出“一路生態一路景”的田園風貌。
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位于古驛道黑洛線400公里處,距離縣城57公里,全鄉4000多人口。“以前,我們鄉只能用脏亂差來形容,有的村“板杖子”東倒西歪,垃圾雜物填滿邊溝。”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党委書記馬佔成說。
近年來,他們抓產業發展為重點,把村容村貌、景觀建設作為提升點,修建排水溝4000延長米,維護田間道路16000延長米,安裝太陽能路燈28盞。同時,將精准扶貧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在各村成立由貧困戶組成的環衛隊,專門負責保潔工作,對全鄉17戶貧困戶房屋進行維修改造,使維修後的房屋面貌煥然一新,達到了美麗鄉村建設的要求,又使貧困戶得到了精准脫貧,成為大興安岭全地區美麗鄉村建設的“示范村”。
貧困戶陳大媽是村環衛隊清潔工,她將剛掃出的垃圾倒進了附近的垃圾箱,她直誇道:“這些實事辦得真好啊,我們每天都定時打掃村路,看看我們這兒多干淨啊!”
“自美麗鄉村建設活動開始以來,我們農村的環境面貌變化可大了,綠化更多了,亂堆亂放不見了。”村民陳麗說:“我每天晚飯後都會在家附近散步,聞着花草的芳香,特別舒暢,希望大家都來愛護這來之不易的好環境……”
針對由于受傳統生活方式影響,一些村民對美麗鄉村建設認識度不高,大興安岭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實行縣鄉党政領導班子包村,村兩委成員保戶,党員積極分子包人,對重點戶、重點人進行一對一的宣傳教育,使人民群眾對美麗鄉村建設的知曉率達100%。同時,他們結合愛國衛生活動,與各村屯林場居民簽訂《環境衛生治理責任狀》等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使美麗鄉村建設活動形成常態化制度化。並推行了鄉村建設活動“月評月比”工作機制,把督查、督導、評比貫穿于活動全過程,倒逼後進,督促先進,確保了美麗鄉村建設活動方向始終不偏、力度始終不減,取得良好成效。
環境要美化,硬件要更新,村民的文化生活也要豐富起來。在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中,大興安岭重點打造本土牌,建設住宿、餐飲、購物、娛樂為一體的民族風情村,並對周圍環境進行綠化、美化,開設釣魚場、建設河塘、博物館、文化活動廣場等設施,得到了居民們的歡迎,夏季的晚上廣場上都有好多人,唱歌、跳舞、跳繩、拔河、打羽毛球……大家熱情十足。
全面推進改路、改水、改廁、改灶、改牆、改圈“六改”工程,集中治理柴草亂放、糞土亂堆、垃圾亂到、污水亂潑、畜禽亂跑“五亂”現象,紮實開展淨化、美化、硬化、綠化“四化”工作。兩年多來,大興安岭全區清理排水邊溝48.2公里,清理街巷160條,清運垃圾8900余噸,配備垃圾箱397個,清理雜草2萬余平方米,清理棚舍、攤點、柴草、糞堆、冰包262處,夾柳編障子10公里,植樹72,000余株,栽植各類花卉120余萬株,培育栽植萬壽菊10畝,栽植綠籬16.352公里,改造室外廁所75個,新建公共衛生廁所26處。
經過幾年來的工作,大興安岭全區已建成特色種植業村31個、特色養殖業村12個、鄉村旅游村15個、農產品加工村4個、勞務輸出村4個,建成省級三星級以上星級村44個。 (閆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