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劉海玲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付彥華、實習記者張曉磊報道:“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成為了鄉村新時代的代名詞。全國人大代表、齊齊哈爾市富裕縣塔哈鎮周三村吉犇牧場創辦人劉海玲對建設美麗鄉村這一熱點問題頗有感觸、深有感悟,劉海玲稱,特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根據當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實際,提出了更加符合農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鄉村要“生態宜居”的總要求。
抓住“錢”、“人”兩大關鍵 強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近年來,富裕縣在美麗鄉村建設方面也作出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劉海玲表示,統籌規划90個行政村建設布局,制定了五年建設規划和年度實施方案。抓住“錢”、“人”兩個關鍵,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重點統籌涉農資金,配以財政資金,打捆投向示范村,带動鄉村兩級和村民個體投入,共同建設美麗鄉村。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牢牢抓住鄉、村書記這兩支隊伍。以基礎設施為重點,按照“面上干淨、點上美麗”、“一村一面、各具特色”的原則,重點推進住房、道路、院牆、排水、廣場、村部、綠化、亮化等八大項基礎設施建設。以優勢產業為重點,立足全縣,着眼各村,重點發展奶牛、水稻、旅游三大優勢產業,通過產業強村富民、支撐建設。以鄉風文明為重點,規范村民行為,打造文明鄉風。富裕縣把美麗鄉村的建設方向聚焦到村民得實惠和集體增實力上,強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發現“四缺少”問題
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劉海玲發現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一是缺少人才支撐。隨着農村外流人員數量劇增,村党組織書記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尤為突出,带領集體增收、带領農民致富、带領村民建設美好家園的“頭雁”效應難以形成。
二是缺少管護經費。由于鄉村兩級財力緊張,特別是對村一級,大多數村都是空殼村、負債村,即使借助外力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也難免由于“囊中羞澀”而減弱管護力度。
三是缺少農民參與。實際建設過程中,沒有注意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是政府在建,農民在看。
四是缺少特色活力。實際過程中,往往是千村一面、千篇一律,像“攤大餅”一樣,沒能體現鄉村特有的風貌,沒有生機和活力。
以人民為核心 堅持規划引領建設 打造特色鄉村
劉海玲建議,美麗鄉村建設首先要堅持規划引領建設,以“生態宜居”為建設總目標,以城鄉總體規划為龍頭,在時間節點上,堅持遠近結合的工作思路,設計好當年建設內容,以及未來3-5年內要打造的方向,保證既有短期任務、又有長期目標;在功能分區上,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原則,深入調查研究,立足區域特色,對整村進行合理分區,划分出生活區、生產區、產業區等,保證有序建設、科學布局,為未來發展留足空間。
其次選好農村带頭人,配齊配強村級班子隊伍,可探索采取“多年執政”等方式,保證美麗鄉村建設久久為功、持續發力、一抓到底、直至見效。
三是加強對管護的保障。要將美麗鄉村建設與扶貧開發、旅游產業、文化發展、現代農業等工作通盤考慮,投入大量資金和傾斜政策,增強村集體自我“造血”功能,實現村內各項工作同步推進、一體發展。
四是努力彰顯不同特色。要堅持宜居宜業宜游的原則,深入挖掘特色優勢,合理定位村莊主體特色,做足特色文章,確保把每個鄉村打造成生產殷實、生活舒服、生態優美的特色鄉村。
五是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在規划設計、資金籌措等方面調動更多的農民以利民惠民的形式參與進來,運用自己的力量建設共同生活的家園;在長期的管護過程中,鼓勵好人好事等向上向善的行動,讓農民自覺管護與自己朝夕相處的一方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