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記者 李先宏 通訊員 趙輝 衛平 金成 卓君
從2011年決策創建森林城市,至今已跨越5個年頭。
靜待國家驗收審批,荊門上下熱切期盼著。“國家森林城市”這塊金牌沉甸甸,但荊門人說,創建過程更精彩。通過“創森”,全市人民真切地體會到,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真切地認識到,生態建設,是第一位的建設。
這正是“創森”帶給我們的啟示。
生態,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年均造林19萬畝,人均公園綠地18.5平方米
“寶玉老師,你被偷拍了。”一聲嗔怪,打破美麗的寧靜。
紫色的雀兒花下、紫色的坐墊上,一群柔軟的女子,沐浴著晨曦,吐納著負離子,舒展曼妙身姿,盡情演繹古老瑜伽。
這天是周六,探訪荊門“創森”,從逛生態運動公園開始。“這里好漂亮、空氣好,我們天天來,好享受的!”一節做完,與美女們開始“晨聊”。
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爛泥地。接過話頭,市林業局局長秦世華介紹,按照“創森”的標準,這里栽種了338種植物,其中,喬木、灌木有204種,還有花卉66種,藤本植物14種……所以負離子高,人就感到舒適。
秦世華專業的介紹,引來眾美女齊聲點贊。她們說,“創森”后,樹栽多了、城市更綠了、環境更美了、休閑的地方多多了。
數據印證了她們的說法。“創森”以后,先后建設了李寧公園、東寶山公園、鳳凰湖濕地公園以及10多處街頭綠地,綠化達標庭院小區430個。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了18.5平方米,超過國家森林城市標準7.5平方米。“中心城區市民出門500米就有休閑綠地。”秦世華說,森林城市有五大類40項指標,其中20項是量化的硬杠杠。除人均綠地面積,還有年新增造林面積占市域面積的1%、城區綠化覆蓋率40%、街道樹冠覆蓋率25%、集中居住的村莊綠化率30%……
按照這些標準,全市以“綠滿荊門”行動為支撐、以打造道路林網、水系林網、農田防護林網為基本面,年均新造林面積19.4萬畝,義務植樹1100萬株,初步形成城鄉一體的森林生態系統。
秦世華說:“幾年時間,打造了荊門綠化的升級版。”
升級版的綠化啥模樣?
城擁森林,田野阡陌,綠意蔥蔥。用一句話概括:半城青山滿眼綠。
半城青山滿眼綠,生態價值幾何?
據測算,在城市,一棵樹一年可以貯存一輛汽車行駛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 2014年,荊門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0%。
青山是美麗、藍天是幸福。全體荊門人共享著這份美麗、共享著這份幸福。
生態資源,也是生產力
——生態游收入,占全市旅游總收入的80%
采訪荊門“創森”,一個“小狗抓雞”的故事被反復提起。
京山縣農民崔青,在虎爪山開了個“農家樂”。因其林下放養的土雞,引來食客如云。
吃的人多了,煩惱也來了——進林抓雞成了難題。聰明的崔青,訓練了幾只小狗,只要他一聲令下,“搞事克……”小狗們就會飛奔入林,分分鐘“抓”回一只雞。
因為有“小狗抓雞”,雞的身價大漲——這個深山里的小飯莊,一年可賣出5000多只雞,收入50多萬元。
細細品味,“小狗抓雞”只是個小噱頭,其核心元素,是綠色、是生態——因為生態好,深山來了游客;因為綠色產品,食客盈門。如此,崔青賺了個盆滿缽盈。
故事頗為有趣,它折射的道理更讓人玩味——生態資源,也是生產力!
鐘祥彭墩村演繹的綠色童話,更為精彩。他們用9年時間,栽了近10萬棵樹,把村子變成了4A景區,年接待游客50萬人次,旅游年收入4000多萬元。“葉子”變“票子”的綠色童話,讓荊門人認識到,“創森”的實質,是建設和保護生態,同時,也是發展經濟、也是改善民生。
悟透了這個道理,黨委、政府把生態建設上升為第一位的建設,出現了市、縣(區)、鄉(鎮)、村四級書記主抓“創森”,“四大家”領導領頭建設60個林業示范工程的盛況;
悟透了這個道理,“創森”舉措既多樣又有創新:政府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誰栽誰有、誰經營誰受益,試水碳匯造林、實行“一票否決”;
悟透了這個道理,投入就有了保障,幾年時間財政投入及撬動的社會資金投入達到80億元;
悟透了這個道理,市場主體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以企業為主打造的首屆紫薇花文化旅游節,今年9月納客迎賓,到時將形成3萬畝紫薇花海;
悟透了這個道理,義務植樹、保護生態成為百姓自覺,由民間組織發起的中國(京山)觀鳥節,將演變為亞洲賞鳥博覽會;
……
通過“創森”,荊門養生山水,顯示出無窮魅力。
2014年,荊門市林業總產值130億元,直接帶動農民年人均增收2100元;生態游收入占到全市旅游總收入的80%。
4月,國家林業局黨組成員彭有冬來調研后感嘆:“把生態建設上升為第一位的高度,荊門作了很多探索和努力,這在全國并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