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8日,當西安被授予“全國文明城市”的稱號時,意味著全市850萬市民18年的不懈奮鬥和努力,終於結出累累碩果。
改革新風催新芽,文明之花初萌動。進入新的曆史時期,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增進市民福祉,成為西安全市人民共同的期盼和心聲。
早在1984年,西安市就出台了《開展建設文明城市活動實施綱要》,提出了爭創文明城市的口號。
1996年11月,西安市又推出了以思想道德文化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精神文明八大工程,提出以培育“四有”新人、創建文明城市為奮鬥目標,從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情抓起,努力實現市民素質、文化生活質量和城鄉文明程度的顯著提高。
2004年,西安市又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的大討論。以“承古開新的境界,開放包容的胸懷,勤奮進取的精神,文明誠信的風范”為切入點,通過城市精神的鑄造,使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城市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斷增強。
2006年7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專門召開全市創建文明城市動員大會,制定出台了《西安市創建全省和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實施意見》,全面開展了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全市組織開展了“知榮辱、除陋習、樹新風”教育管理整治活動,集中解決亂穿馬路、闖紅燈、翻越欄杆、隨地便溺、吐痰、亂扔雜物等影響城市形象的不文明行為,使市民在文明舉止、講究公德、遵紀守法、維護秩序等方面有了明顯進步。
經過曆屆西安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不懈奮鬥,1999年西安成為首批命名的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先進城市。2011年,西安被確定為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城市。
在西安,文明城市的創建從來不是單純地去爭取榮譽,而是著力“通過創建帶動城市品位的提升、人居環境的改善,提升發展的軟實力、培育城市的競爭力”。
從2002年開始,西安市堅持每年投資100多億元城建資金,不斷加強城市道路、水、氣、熱、電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加大環境整治力度,提高環境管理水平,城市形象和面貌日新月異。
全市先後完成繞城高速、機場高速、東二環連接、南二環高架橋、高架快速幹道一期東段等一批重點工程,全力推進城市排洪排水管網、汙水處理、集中供熱、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等工程,啟動城中村改造工程,城市綠化、美化、亮化力度不斷加大。
通過實施“八水潤西安”工程,新建、改造、提升“5大引水源、7塊濕地、10條河系、28個湖池”,城市生態水面增加至7.6萬畝,濕地達6506畝,實現“城在水中、水在城中”;
通過實施“城市綠化”工程,開展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森林覆蓋率達到44.99%,初步實現了“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態格局,人均公共綠地9.34平方米,50個公園,300多個城市綠地廣場,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
通過實施“藍天碧水”工程,強力推進治汙減霾工作,拔煙囪、拆鍋爐、治尾氣、降揚塵,空氣質量逐年好轉;關閉“十五小”,建設汙水處理廠,市域內河流水質逐年穩步提升。
在加快城市建設的同時,西安市還高度重視城市特色的保護、城市個性的彰顯,采取“古新分治”的辦法,處理曆史文化保護與城市發展的關系。
2007年,西安市委、市政府進一步確立了要把西安建設成為具有曆史文化特色的國際性現代化大城市的發展定位,形成了保護古城風貌、彰顯西安特色、打造“人文之都”的建設思路,加快實施了以“唐皇城複興計劃”為重點的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工程,不斷加大對文物古跡、曆史街區和傳統民居的保護力度。在化解保護文化遺產與做大做強城市、加快經濟發展的矛盾上,西安找到了一條文物保護、文化產業和城市發展共贏的新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西安大遺址保護模式”。
通過行政中心外遷、曆史古跡保護、曆史景點標識、曆史標志性建築與街區複原等多種方式,延續曆史文脈,再現漢唐儀象及明清風貌;在城市外圍,建設發展了八個現代化開發區,為城市經濟快速發展打造強勁引擎,讓西安煥發出蓬勃的朝氣和昂揚的銳氣。
以人為本聚民心
城市文明依靠誰,城市文明為了誰?
西安市在“創文”過程中,不斷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市民現代文明素質。通過深入實施“尚德西安”道德實踐系統工程和“城市文明程度提升行動”,軟、硬兩手抓,全面推進文明城市各項創建任務的落實。
堅持開展“學雷鋒、三關愛、大西安全城聯動”志願服務活動,全市志願者達77萬人,各類社會志願服務組織達3062個。全市還湧現出4名全國道德模范、45名中國好人、33名全省道德模范等先進典型,代表著西安人的精神高度、道德厚度。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實踐活動,弘揚道德力量、營造良好風尚,廣大市民追求崇高、踐行文明的自覺性主動性不斷增強。
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也引領和助推了西安的科學發展。在不斷深化“創文”的過程中,西安市從頂層設計入手,把思想道德建設重點任務與城市大環境優化提升結合起來,“五項重點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大手筆推進城市發展的同時,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抓起,真正把創建文明城市的過程變成人民群眾享受創建成果的過程,讓百姓更幸福,讓社會更和諧。
通過每年實施惠民實事,解決交通、住房、教育、衛生、食品、社會保障、社會治安等多個領域的實際問題,織密民生保障網。
針對“出行難”,連續三年大力實施了緩堵保暢,開通了兩條地鐵,豐富了公交網絡,投放公共自行車3萬多輛,提升了地面與軌道交通的“零換乘”水平,使市民群眾享受到既便宜又便捷的公共交通。
針對“住房難”,每年新開工保障性住房4萬套左右,提供保障性房源3萬多套,絕大多數低中收入人群住房問題得到保障和改善。
針對“就學難”,在全國率先實行了“大學區管理制”改革,均衡教育資源配置,全面落實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近入學,完成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解決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問題。
針對“就醫難”,積極推行了醫療聯合體和分級診療工作模式,普及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農村地區鎮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社區,大病才上醫院”,在全省率先實施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順應群眾對優美舒適生活環境的新期待,市委、市政府還堅持把宜居作為城市建設管理的最高標准,紮實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城市綜合功能和品質形象進一步提升;大力推進“平安西安”建設,連續十六年榮獲四屆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兩次捧得社會治安最高獎項“長安杯”;全面推進依法治市,不斷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努力打造“信用西安”;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積極建設服務型政府……
創建為民,創建惠民,西安市的“創文”工作從一開始就走進了群眾心裏、融入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