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陕西 > 本地新闻

“南水北調在陝西” 一江清水,如何永續北上?

2015-04-01
来源:陝西日報
12.jpg

  漢江一江兩岸水利自控翻板閘

  在陝南三市,人們隨處可見“一江清水送京津”的標語牌。老百姓淳樸、自覺的生態堅守,像潔淨的信仰一樣世代相傳。2014年12月12日, 曆時11年建設,長1432公裏的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為南水北調的水源地、秦巴山區連片特困扶貧攻堅地區,如何加快建立合理的生態補償體系,怎樣實現水源地的經濟循環發展,是確保一江清水永續北上的核心命題。

  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總幹渠終點——團城湖明渠開閘放水,取自丹江口水庫的漢江水正式流入北京。同日,南水北調中線天津市內配套工程第一站——曹莊泵站也迎來“南來之水”。

  為實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保護,“十一五”以來,陝南三市已累計關停企業400家左右,陝南農民“當家的致富產業”黃薑皂素加工企業基本 關停,造紙、電鍍等高汙染行業已然絕跡,中藥、繅絲、鋼鐵、有色金屬等多個支柱產業受限。同時,水源涵養區積極推進汙水處理、垃圾處理等環保項目,為水源 地保護作出了巨大貢獻。

  與此同時,2011年以來,陝西省財政安排陝南三市均衡性轉移支付資金404.21億元,其中下達國家生態轉移支付資金55.17億元;並累計安排陝南循環發展專項資金24億元,下達陝南移民搬遷資金103.51億元,重點鎮建設資金2.8億元,有力地推動了水源地保護、循環產業發展、移民 搬遷和城鎮化建設。

  一江清水,如何永續北上?將取決於水源區生態與發展如何長久共贏。

  最嚴環保:直面運行保障的長效考量

  ——水源區“兩場(廠)”配置采用先進工藝之多,即使在我省其他發達市區也不普遍

123.jpg

  漢中市寧強縣胡家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

  2014年10月初,安康市石泉縣汙水處理廠。

  “這個廠在2011年建成,2012年10月正式運行。它的運行,結束了縣城區生活汙水直排漢江的曆史,為保障漢江水質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廠長朱代紅說。

  去年4月,省政府印發《陝西省漢江丹江流域水質保護行動方案(2014-2017年)》,明確提出到2017年確保陝南縣城生產生活汙水處理率達到80%以上。

  如今,在安康、漢中、商洛等陝南三市,汙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建設,不僅達到縣級以上城市覆蓋,還被規劃為沿江城鎮的“標配”,走在了關 中、陝北等其他市區的前面。而在陝南“市、縣、鎮”三級的“兩場(廠)”網絡中,采用最先進的處理工藝之多,即使在我省發達市區也並不普遍。

  目前,石泉縣城區汙水處理廠年收集汙水194萬噸,可處理汙水185萬噸,工程采用目前最先進的A/A/O微曝氧化溝工藝,汙泥處理采用機 械濃縮脫水工藝。在2012年12月投入運行的石泉城區生活垃圾處理場,其最先進的滲濾液複合式處理工藝系統,日處理滲濾液60噸,出水水質均達到《城鎮 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准》一級。漢中市寧強縣胡家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

  2014年10月初,安康市石泉縣汙水處理廠。

  “這個廠在2011年建成,2012年10月正式運行。它的運行,結束了縣城區生活汙水直排漢江的曆史,為保障漢江水質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廠長朱代紅說。

  去年4月,省政府印發《陝西省漢江丹江流域水質保護行動方案(2014-2017年)》,明確提出到2017年確保陝南縣城生產生活汙水處理率達到80%以上。

  如今,在安康、漢中、商洛等陝南三市,汙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建設,不僅達到縣級以上城市覆蓋,還被規劃為沿江城鎮的“標配”,走在了關 中、陝北等其他市區的前面。而在陝南“市、縣、鎮”三級的“兩場(廠)”網絡中,采用最先進的處理工藝之多,即使在我省發達市區也並不普遍。

  目前,石泉縣城區汙水處理廠年收集汙水194萬噸,可處理汙水185萬噸,工程采用目前最先進的A/A/O微曝氧化溝工藝,汙泥處理采用機 械濃縮脫水工藝。在2012年12月投入運行的石泉城區生活垃圾處理場,其最先進的滲濾液複合式處理工藝系統,日處理滲濾液60噸,出水水質均達到《城鎮 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准》一級。

  2011年以來,陝西省財政整合中央基建資金、“汙水管網”以獎代補資金、省級基建資金及環境保護資金等共投入33.35億元,用於陝南三市汙 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及水土保持項目建設。2013年度,國家下達我省水汙染防治和水土保持中央預算內投資共計9.09億元,要求地方配套資金1.77億 元,我省實際落實配套和生態環境保護資金共計4.63億元。

  目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的成功,意味著陝南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曆史使命“才剛剛擔上了肩頭”。施工工程建設的欠資現狀,以及日常運行 費的乏力支撐,已經擺在了陝南各區縣的面前。通水之後,我們更應當直面“運行保障”的長效考量,完善一系列水源保護的長效運營機制。以石泉縣“兩場 (廠)”建設為例,地方財政配套壓力很大。縣汙水處理廠實際完成投資6520萬元,工程欠款為2148萬元;縣垃圾處理場實際到位資金3570萬元,工程 欠款為1630萬元。以每噸汙水處理成本1.35元、每噸垃圾滲濾液處理成本55元計算,日處理成本不可小視。

  陝南三市沿江大鎮共90多個,列入《丹江口庫區及上遊水汙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的僅有17個鎮。在《規劃》中包含的七大類項目 中,截至今年,國家僅投資了城鎮汙水處理、城鎮垃圾處理、水土保持等3類,工業點源汙染防治、入河排汙口整治、水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尾礦庫治理等4類,並 無明確資金支持渠道。

  “我們完全沒有其他經營收入來源。一年250萬元的運行費用,由縣財政補助和征收汙水處理費來支持。隨著當地城鎮規模的擴大,維持運行的成本也會越來越高,怎么償還我們的債務,怎么保障我們的運行,縣上都是難題。”石泉縣汙水處理廠廠長朱代紅仍然擔憂。

  為充分體現生態補償要求,陝西要求陝南各市拿出國家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的20%用於彌補垃圾汙水處理設施建設資金的不足。同時加大資金 激勵約束,在安排轉移支付資金時,以考核評價結果為基准,嚴格兌現獎懲,進一步提高轉移支付資金使用績效,切實發揮資金使用效益。

  生態補償:重視水源涵養的社會貢獻

  ——黃薑皂素產業曾是陝南農民“當家的致富產業”,如今加工企業基本關停

  2014年4月,《陝西省漢江丹江流域水質保護行動方案(2014-2017年)》發布,再次提出:“整治黃薑皂素行業汙染。2014年10月底前,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企業全部停產治理,無法實現達標排放的予以關停。”

  這並非對黃薑產業的首個環保嚴令,但還是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作為我國黃薑種植的最佳適生區,陝南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大規模種植黃薑。黃 薑種植面積約占全國的50%。當時,陝西全省黃薑皂素加工企業約有110餘家,占全國同類企業總數的50%以上。在對黃薑等致汙行業的嚴控中,陝南多地百 姓的種植、務工等經濟收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漢中黃薑皂素加工企業原有60多家,年利稅達2億餘元,目前皂素加工企業幾乎全部關閉,曾經面積 達9萬多畝黃薑不能完全加工銷售,群眾重要增收來源受到影響。商洛市也僅存一家黃薑皂素企業。

  為了保護水源,陝南嚴格執行國家環境保護要求,累計關停了企業400家左右。為了保護水源,陝西實行了嚴格的產業政策,做到了環評“六個不 批”。包括國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設、不符合產業政策;環境汙染重,產品質量低,特別是汙染物排放難以達標的項目;環境質量不能滿足環境功能要求的項目;建 設項目位於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化工項目不進園區,或位於飲用水源地附近、江河兩岸以及人口密集地區、群眾搬遷量大的項目;流域區域內開發規劃未進 行規劃環評的單個項目等,環評一律不批。

  與此同時,2010年,陝西出台了《陝西省釩礦采選冶項目環境准入規定》,對釩礦開采的規模、布局、開采方式、資源利用率等方面均做出了明 確要求。2011年,陝西省政府印發《陝西省重金屬汙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安排了產業淘汰退出項目14個、汙染源綜合治理項目52個、民生應急保 障項目5個、技術示范項目8個、曆史遺留解決試點項目4個。

  “陝南是生態保護的典型地區,也是生產和制造‘環境正外部利益’最富集的地區,這決定了陝南應成為國家‘生態保護補償’的核心地區。”陝西省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會長李永寧提出。

  2011年以來,陝西省財政已安排陝南三市均衡性轉移支付資金404.21億元,其中下達國家生態轉移支付資金55.17億元。“生態補償 機制的建設,還必須充分關照到三市群眾的利益,他們才是生態利益的直接創造者。只有照顧到群眾的利益,才能充分調動社會保護環境的積極性,從而為南水北調 中線水源地保護,為秦嶺保護提供持久性的動力。”李永寧說。

  永續北上:縮小經濟社會的發展差距

  ——陝南三市尚有貧困人口286.11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近40%,扶貧開發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

24234.jpg

  石泉縣垃圾處理場滲濾液處理系統

  除漢中市漢台區之外,陝南其餘27個區(縣),全部是秦巴山區連片特困扶貧攻堅地區,其中有24個為國家級貧困縣,僅與本省關中、陝北等地 區縣相比,經濟社會的發展差距很大。由於地處特殊的自然環境,陝南制約脫貧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按照省定2500元的扶貧標准,陝南三市尚有貧困人 口286.11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近40%,扶貧開發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顯然,水源地也有同樣強烈的經濟發展訴求,並以此帶動當地數百萬貧困人口脫貧 致富。

  漢中軍鑫農業園區,這家陝西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年臨時用工已達20000餘人次,是陝南現代農業園區的一個成熟縮影。公司負責人但啟軍說:“循環農業永遠是個大文章。我還在考慮怎樣將循環產業鏈拉得更長,做足循環經濟園區的承載功能。”

  自2011年9月陝西省出台《關於加快推進陝南循環發展的若幹意見》,著力打造“生態、秀美、富裕、安全”新陝南,提出“以循環經濟理念推 動資源開發,建立以綠色、低碳、可持續為主要特征的現代循環產業體系”。省級財政已每年安排6億元,支持陝南循環經濟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至 2013年,陝南三市實現生產總值1997.16億元,增長12.5%以上,連續5年超過全省平均增速。

  在西鄉縣農業局副局長陳建福看來,生態經濟、循環經濟,這是陝南發展的理性選擇。他說:“西鄉是百萬頭生豬大縣,過去養殖汙染的矛盾十分突 出,產業越壯大,越可能是死路一條。而循環農業的發展方式,取得了與環境友好的綜合效益;做好生態有機農業全產業鏈的大文章,也將是陝南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所在。”

  2014年,西鄉縣櫻桃溝和丹鳳縣桃花穀水保示范園,被評為國家級水土保持示范園區。陝南依托陝南山水資源,發展綠色生態經濟,加快綠色食品、飲用水、旅遊特色工藝品、民俗文化和農家樂等相關產業發展。這些對生態資源的保護性綜合利用,有效促進了陝南農民增收。

  對於陝南三市政府與百姓來說,他們的強烈期盼是,加快建立各層面對口協作協調工作機制,重點支持陝南發展生態產業和循環經濟,以類似“綠色 認證”的方式,協助水源區打造、推廣有機、綠色農產品認證品牌,帶動認證產品進入北京、天津等受水區市場,提升陝南生態產品的知名度和認可度,促進陝南生 態產業和循環產業鏈的發展。

[责任编辑:郑婵娟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