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4年,廣東省河源市的GDP、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兩項指標增速冠居廣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則勇奪廣東亞軍。
2015年,河源面臨全新的形勢、諸多挑戰,也有許多新任務。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建設法治河源,深莞惠(3+2)經濟圈,「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十三五」規劃的謀劃之年,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之年,廣東促進粵東西北振興發展發力之年……
全國人大代表、河源市長彭建文在京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常態下,河源將依託園區優勢和生態資源優勢,打造國家高新區等五大戰略平台,以平台建設引領創新驅動發展。目前,一幅經濟發展、生態美好的美麗河源圖景正在緩緩打開。香港商報記者 盧偉 林麗青
重點項目拉動經濟快速增長
去年,河源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在全省排名取得了「兩金兩銀」的成績單,其中GDP比增10.9%、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比增23.9%,兩項增速居全省首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增18%、進出口總額比增22.4%,兩項增速居全省第二。
河源經濟大幅提速離不開項目的強力支撐。去年,河源以推進交通基礎建設、產業園區擴能增效、中心城區擴容提質為「三大抓手」,持續推進「四個一批」、「三個50」、「三個100」工程,成效顯著,其中,新簽約、新開工、新投產項目分別達到了173個、162個、135個,超3億元的項目有108家。110個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80億元,占年度計劃的1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0.9%。
河源市委書記何忠友表示,河源聚力「三大抓手」,全面深化改革,呈現跨越發展的良好態勢,五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在廣東全省「摘金奪銀」,4個產業園獲評省優秀,中興通訊(河源)項目完成工程招投標。
「狠抓落實,必須精準發力」。何忠友說,近兩年來尤其是去年以來的實踐證明,「三大抓手」是解決河源發展問題的關鍵,是河源加快發展的「牛鼻子」。精準發力,就是要抓緊抓實這個「牛鼻子」,始終把項目建設擺在經濟發展的首位,以項目建設的新突破來實現經濟發展的新突破,築牢河源振興跨越發展的根基。
「工」「農」平台引領創新驅動
經濟新常態下,各地紛紛出台新招,謀求更大發展。河源更是以戰略平台引領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全國人大代表、河源市長彭建文在全國「兩會」廣東團分組討論上透露,河源市高新區已成功申報國家級高新區,「胡春華書記親自為我們跑部門、國務院,聽說5日已經下文了。」 目前,珠三角9個市均有一個國家級高新區,而河源成為廣東粵東西北地市中第一個有國家級高新區的市。彭建文介紹稱,今后河源將利用國家級高新區這個平台,更好地對接政策,對接項目。此外,河源燈塔盆地成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這兩個大平台對河源發展將發揮重大作用,將是整個經濟發展的增長點。
那麼,成為國家級高新區后,河源高新區將如何發展?彭建文指出,河源地處欠發達山區,在人才引進方面存在瓶頸。彭建文希望,國家及廣東省在科研機構對接、落地山區方面應出台一些鼓勵政策,吸引一些國家級的檢測機構、研發中心在河源落戶,幫助高新區發展孵化器。此外,河源也將出台相關措施吸引人才落戶。
目前,河源高新區開發面積26.6平方公里,引進工業項目527個,投資總額超1000億元,已形成電子信息、機械制造、太陽能光伏三大主導產業和優質水資源等特色產業,擁有國家通訊終端產品檢驗檢測中心、廣東五礦新技術礦產研發檢測中心、廣東省雲計算中心河源分中心等一批科技創新平台。
記者了解到,河源將緊扣三大抓手,依託園區優勢和資源優勢,積極打造國家級高新區、深河產業城「兩核心」,水資源產業、東源硅產業、龍川空氣能「三基地」的五大戰略平台,發揮重要平台在創新驅動上的集聚引領作用,走出一條以平台建設引領創新驅動的路子。
高速高鐵「并駕齊驅」
河源地處粵東北陸路交通樞紐位置,「南接珠三角、北連大內陸」,以河源為中心,向外擴展200公里,可以覆蓋珠三角絕大部分地區和江西贛州。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是河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豐收之年,繼汕湛、大廣高速公路河源段建設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今年可建成通車外,汕昆高速公路龍懷段控制性工程--連平縣金花洞隧道也正式動工,河源高速公路建設繼續在廣東全省領跑。
今年,河源市計劃投資76億元,全力推動河惠莞高速、贛深高鐵動工,確保在建的汕湛、大廣高速如期建成通車,全面完成汕昆高速河源段、武深高速連平段的徵地拆遷,為這兩個項目全線全面動工創造條件。
彭建文透露,贛深高鐵力爭2015年底前立項,2020年建成通車,該項目河源境內的控制性工程爭取年底前正式開工建設,同時,積極推進龍(川)汕(尾)鐵路和杭廣鐵路項目前期工作。在今年兩會上,彭建文也建議國家加大交通建設,爭取贛深高鐵今年年底能動工建設,十三五期間建成通車。
「到2020年贛深高鐵、河惠莞高速建成后,河源80%的鄉鎮將通高鐵、高速。」何忠友強調,「到時候,河源將圍繞高鐵、高速,全面謀劃推動建設粵贛經濟走廊,把區位優勢變為經濟優勢」。
粵東北新城展露新貌
2014年,河源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進一步推進中心城區擴容提質,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去年,承載著河源擴容提質重任的江東新區挂牌成立,各項開發建設工作有序推進,為新區發展打下了基礎。
何忠友表示,江東新區是推動河源城市升級的主引擎和實現跨越發展的主戰場。同時,河源大力實施「東拓、南擴、西優、北連」和「跨江」戰略,做大中心城區,提高首位度,建設江東新區,拉開新框架。去年,投資超40億元的高端生態休镕旅游項目巴伐利亞莊園一期、面積超20萬平方大型城市綜合體市商業中心、粵東西北地區第一家希爾頓酒店等一批高端現代服務業項目相繼落成,一個有河源氣派、河源魅力的粵東北現代新城嶄露新貌。
「今年,江東新區將迎來一個加速發展的時期」,彭建文強調,河源將繼續加大力度,推動新區起步區4.5平方公里、產業園區3.4平方公里的徵地拆遷;推進江東新區申報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推動「智慧新區」建設。積極引進高端裝備制造業、新電子、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生命健康產業項目。推動北斗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廣晟-富馬裝備及新材料產業基地、嘉豐集團百城百匯O2O-CITY粵東北區域總部、潤唐智能電器河源總部、國盛購物廣場等項目動工建設,確保今年江東新區在城市建設、項目落戶等方面「出彩」、強勢亮相。
優化營商環境吸引投資
在獲批國家級高新區的同時,河源不斷改善營商環境,加大投資開放力度,吸引更多投資。彭建文介紹稱,河源對企業投資項目實施清單管理,公布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加快消除隱性准入障礙,推動建立統一開放、自由平等的市場准入環境。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生態環保、農業水利、能源設施、信息和民用空間設施、社會事業等重點領域,積極開展政府重大項目面向民間投資的招標活動。為加快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河源將出台《河源市人民政府決定調整的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河源市人民政府決定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河源市行政審批事項辦事指南》。在上述目錄和指南中,河源擬調整審批事項72項,其中取消54項,下放11項,轉移7項。
另外,河源市直單位384項行政審批事項均編寫了辦事指南,審批事項平均審批時限由原來的21天縮短為7天。與此同時,河源市委、市政府還實施了對「三賽」項目「卡殼」問題進行專項督查的制度。對於一些推進難度大、進展慢的項目,還建立了「馬上辦」工作機制,對項目及時進行「把脈問診」,集中力量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卡殼」問題,為項目建設開辟綠色通道,營造了更加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環境。
與此同時,河源還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寬進嚴管企業登記管理體系,全面推行「三證合一」登記制度;在財稅體制改革方面,河源不斷提高預算信息透明度,擴大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試點,全面推進農村財務監管平台建設,進一步完善地方稅收體系。
堅守生態擘畫美麗河源
河源地處東江中上游,是珠三角的生態屏障、供港水源地和珠三角優質水源供應的「儲備庫」。近年來,河源進一步確立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發展理念,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著力抓好東江水環境整治工作,全面推進新一輪綠化河源大行動,推進全國低碳示範城市建設,推動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建設。河源是廣東唯一沒有酸雨記錄的地級市,72.9%的森林覆蓋率領先廣東,誘人詩意的綠色,正努力將河源人的生活繪成幸福的原色。
河源擔負著惠州、東莞、深圳、廣州以及香港4000多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彭建文受訪時表示,在生態資源越來越珍貴的今天,河源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始終堅守作為廣東生態屏障和重要飲用水源地的政治使命和生態責任,萬綠湖的保護任務重大。
彭建文坦稱,既要發展好,又要保護好,確實很難。河源堅持走「點上發展,面上保護」的路子,在保護生態和加快發展上找到很好的平衡點。目前,河源已「忍痛割愛」,拒絕了370多個效益好但有污染的工業項目。除了引進項目堅守低污染、高附加價值的原則外,河源還積極發展健康服務、節能環保、休閒旅游、文化創意等幸福導向型產業,將河源打造成「廣東綠谷」。
何忠友也表示,河源將加快發展綠谷經濟,提升產業比較競爭力。發展綠色、低碳、高端的一、二、三產業,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和服務業集聚發展,形成具有河源地域特色、比較競爭優勢較強的綠谷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