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飲用水源高度依賴贛江 本報記者 楊繼紅攝
編者按:一座城市的千年變遷記,就是一部宏偉的治水史。對于“水都”南昌而言,更是如此——無論是許真君擒龍平水患的神話,還是臨四湖而居千年,南昌從未停止過治水、興水的腳步。現今,南昌開啟了新一輪“治水”大幕:10月底,南昌市公布《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確定撫河為城市應急備用水源、推“河長制”“湖長制”管護機制、下大力氣切斷城市污水源頭……如何讓城市供水安全體系更加牢靠、如何破解長期存在的湖泊管治難題、如何斬斷城市水體污染源……今日起,本報推出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我對南昌充滿好感,這座城市的空氣是那麼新鮮,水是那麼的清甜。”著名時事評論員楊錦麟到訪南昌時曾這樣說。這句“客氣話”說出了生活在“水都”的幸福。但細思之下,南昌城市飲水安全其實存在着隱憂:水源幾乎完全依賴于贛江,一旦出現嚴重污染等突發事件,整座城市供水將面臨癱瘓。
給南昌人再找一處應急“水缸”的迫切性顯而易見。然而,糾結于水源地的選擇——是引清澈見底的柘林湖水入昌,還是就近取撫河水救急,導致該工程“上馬”時間一拖就是8年。
終于,南昌下決心“不在爭議中等待”。在10月底公布的《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中,公布了備用水源建設方案和時間表——引性價比更高的“家門口”撫河水應急,力爭在年底前開工建設。
“危險”的單一水源城市
今年10月下旬,贛江南昌段江面出現“涇渭分明”的清濁兩色,原因是撫河污水向贛江直排引起。由于排污口距水廠取水口僅約2公里,讓市民擔憂自來水受到污染。
盡管經水務、環保、供水等部門及時檢測後發現,證明只是“虛驚一場”,污水入江並未造成南昌飲用水水質污染。不過,這也給南昌供水安全敲響了警鐘——即使生活在江邊,飲水安全也並非高枕無憂,水源高度依賴贛江,就是最大的風險。
南昌已有8座自來水廠:青云、朝陽、下正街、牛行、雙港、長堎、揚子洲和灣里。除灣里水廠水源取自烏井水庫、幸福水庫外,其余水廠的水源均取自贛江,試運行的紅角洲水廠和在建的城北水廠也同樣是從贛江取水。數據顯示,南昌市非贛江河道水源僅佔2.3%,贛江水源佔97.7%。
飲用水源高度依賴贛江,引起了水利專家的擔憂:“由于市內無大型水庫,水資源調控能力相對較弱,一旦出現突發性污染事故而導致贛江水不能作為飲用水源,城市供水將全面癱瘓,這對市民生活、生產及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穩定將產生大范圍的影響。”
這種擔憂並非杞人憂天,最近幾年,許多城市相繼發生了水源危機。2014年5月,江蘇靖江因長江水源出現水質異常,全城停水7小時;2013年5月,嘉陵江水源水濁度嚴重超標,四川廣元全城大面積停水;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引發無錫市民搶水……這都折射出城市備用水源建設短板。
南昌市水務局副調研員羅建華說,千里贛江,南昌處在下游,沿江布局的工廠、跨江而過的高速公路,都可能成為威脅南昌用水安全的風險源,如運送危化品車輛在上游贛江大橋發生車禍或沿江危化企業發生爆炸等,導致危化品泄漏入贛江,就可能掐斷南昌供水生命線。
性價比考量“引撫棄柘”
早在2007年無錫太湖因藍藻引發飲用水危機時,南昌市就已經意識到水源危機,並正式把建設城市應急備用水源提上了議事日程。然而,要找到水質好、水量足、位置近的備用水源地並不容易。是引清澈的柘林湖水入昌?還是用“家門口”的便宜水?經歷多年論證,南昌最終把應急“水缸”定為“家門口”的撫河水。
羅建華說,國內許多城市都在謀划建設備用水源,但目前已經真正建設好的卻並不多,原因很簡單,備用水源工程需要綜合考慮水質、水量、投資等多方面因素。
“引柘入昌”方案曾讓許多人期待。原因在于,柘林湖生態良好,水質一流,幾乎為原生態水資源,且水量充沛,能夠在枯水期或突發環境事件時滿足南昌市緊急用水需求,甚至可以長期向南昌市供水。
但經過相關部門多輪論證,最終放棄了這一方案。原因在于,“引柘入昌”屬跨行政區域、跨流域調水,施工難度大,投資巨大,後續管理難,並非理想選擇。
與一些水源性缺水城市不同,南昌的應急備用水源重在“救急”,而非“救窮”。贛江水量相對充足,而且水質較好,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期,能保障南昌市民安全用水,可能10年、20年都不需要啟動應急備用水源,而如果跨區域選擇水源地,建設和日常管理維護成本太大。
南昌市有關人士表示,南昌市居民用水基本水價目前為每噸1.58元,在全國大中城市中處于較低水平,原因就在于用的是“家門口”的贛江水。如果用柘林湖水源,水價要大幅提高,最終還是要由市民來承擔高企的引水成本。
幾經周折,南昌市最終敲定應急備用水源方案:從“家門口”的贛撫平原灌區引撫河水入昌。這是經專家和政府部門論證,“在各種方案中好中選優,性價比最高的方案”。目前,規划編制已經完成,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即將上報省發改委審批。按照計划,南昌市應急備用水源工程2016年建成。
羅建華說,贛撫平原灌區水源水質可達到三類以上,水量豐富,能與現有水廠有效溝通,一旦遇到突發情況能迅速啟用。計划是將三干渠水源引至青云水廠、朝陽水廠,將西總干渠的水源引入城東水廠,作為昌南城區的應急備用水源;紅角洲水廠和空港水廠分別從幸福水庫和溪霞水庫引水,作為昌北城區備用水源。
呵護贛江水源地不容松懈
11月11日,贛江南昌段水位為14.23米,往年如期而至的枯水期今年遲到了。江心洲仍淹沒在水中,過往船只暢通無阻,南昌城市供水也絲毫沒有受到影響。
其實,即使水位再降一些,南昌供水也不會吃緊。最近兩年,南昌水業集團投入巨額資金,先後把朝陽、長堎和牛行水廠的取水管或潛水泵井向江中延伸,新建青云水廠第二取水泵房等重大技改工程,只要贛江水位在11米以上,各水廠都能正常取水。
對此,水利專家認為,南昌短期出現因當地水資源總量少或供水設施功能沒有充分發揮作用造成缺水的概率較低,但是,因水質下降而引發的水質性缺水可能性還存在,因此,在建設應急備用水源的同時,呵護贛江水源地也迫在眉睫。
“作為全國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首先就是確保老百姓能夠喝上安全的好水。”羅建華說,今年起將對南昌飲用水源地采取一系列更加嚴格的保護措施,要達到“水量保證、水質合格、監控完備、制度健全”的要求,定期發布水功能區水質狀況通報,確保至2016年,國定水功能區水質總達標率達到90%以上。
目前,贛江城區段有多個造船廠和碼頭,不可避免地會對飲水安全带來影響。為此,贛江水源地保護區內的江西造船廠、天和建設、通安工程船廠及多個碼頭將搬遷,保護區內所有的采砂場也要關閉或搬遷。同時,划定城北水廠、紅角洲水廠和下正街水廠水源保護區范圍。象湖、撫河截污及岸線整治工程也正在開展,這將大大改善撫河故道水質,以減少對牛行、下正街和雙港水廠水源地水質影響。
■本報記者 鄭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