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上海看似還有大量的石庫門建筑,但如果我們坐視不理的話,它們的命運就是在下一輪舊城改造中逐漸消失。老式石庫門里弄有可能在10年后成為歷史。”在由虹口區委宣傳部和上海大學黨委宣傳部近日主辦的第十三屆海派文化學術研討會上,上海石庫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張雪敏呼吁社會各界加大對石庫門文化保護力度,以此延續海派文化。
“我們的任務是如何更多地挖掘和梳理有價值的石庫門里弄,如果我們放手不管,石庫門文化會從我們這代人手中消失。”張雪敏表示,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間,越來越多的石庫門將從地標上消失,它們中的一些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這些年大家都在關注老建筑保護,但不要忘了,石庫門才是上海獨有的居住建筑方式。希望全社會行動起來,充分挖掘石庫門里弄的價值。”
據張雪敏介紹,現在上海有12個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但大多以老洋房、公共建筑為主,譬如復興路、外灘沿線的城市地標,缺乏以石庫門為特色的風貌保護區。“我和阮儀三在研討,初步圈了四片地塊,其中的一兩個片區有望成為具有石庫門特色的歷史風貌保護區。當然,除了建筑本身,石庫門里弄內的生活方式、歷史事件等文化元素更需要搶救、保護。”
“我還建議加快修繕海派名人的紀念館、故居。譬如海派文化名人代表吳昌碩的故居目前尚有72家房客,難以對外開放。”張雪敏建議,今后,將這些海派名人的故居作為城市文化地標,好好利用起來,起到展示和教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