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贵州 > 本地新闻

黔施秉:融合“产业模式” 打造特色城镇

2014-10-27
来源:香港商报

施秉县西街供销社片区棚户旧改建设项目

棚改新策略 ——黔施秉:融合“产业模式” 打造特色城镇

(香港商报讯)记者 许入介 报道:棚改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让民众生活得更好。较区市县而言,棚改工程不单是以老旧房及配套设施不齐全、隐患大的集中连片居住区为主的棚户区改造工程,还应优化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的选址,将棚户区改造与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并同步规划完善新建安置小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采访中发现,黔东南施秉县就是如此进行的。

据介绍,施秉县今年规划红线内的新城片区和金家湾片区棚户区将改造户数600余户,涉及房屋面积为48000多平方米。

环比中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二线城市及周边的三线城市,这个数字是显得微乎其微。但小地方也有大手笔,小地方也有新思路,搭上棚改顺风车,施秉正全力实施城市功能升级与乡镇同步发展的新战略。

该县正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强化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的风貌设计,体现地域建筑风貌特色,进一步完善房屋使用功能,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按照规划,县域将形成“十”字形的轴线空间发展形式。横向发展轴,即黄平--施秉县城--甘溪--镇远发展轴线,主要依托施黄高速公路、施镇二级公路形成的城市经济带,以发展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生态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纵向发展轴,即牛大场--施秉县城--杨柳塘--双井--马号发展轴,贯穿了全县主要产业发展集中区和交通便利的主要城镇,重点发展中药材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

定位于“一带、一峰、双核、四壁、多廊带”的空间格局,施秉在棚改过程中,纵深实施“产城融合”、“景城融合”发展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相互促进,同步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宜居宜业宜旅的山水园林旅游服务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规划效果图-牛大场镇.

看点:牛大场特色小城镇

作为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之一的牛大场,借棚改契机,正按照打造成集药农、药商、药企为一体的中药现代产业化集聚地的要求,力建成中药材特色鲜明、产业效果突出、生活休闲一流的特色小城镇。

整个城镇规划区为“三心两轴两区两组团一元”的基本结构。即:三心——即教育中心、行政中心、疗养中心;两轴——依托现状施余公路形成镇区主要发展轴和结合南北向主要街道形成城镇次要发展轴;两区——行政商务科研片区和商贸服务片区;两组团——以现状建成区形成老城综合组团;以中药材交易中心形成的商贸服务片区;一元——以物流仓储形成的物流园区。与之配套的镇域公共服务设施、综合交通、生态环境保护、空间管制、综合防灾等也在同步实施。

在建筑风貌上,牛大场以多元素为融合,采用太子参、铜鼓等特色元素建设现代型风貌区,以山水特色为主,民族图腾为铺,充分展示筑风格和多样文化元素。

在景观风貌上,以自然山体为铺垫,以河流为纽带,以广场和绿地为节点,形成“一核(结合镇区中部的中心绿地形成绿核,结合布置活动设施,满足居民生活对镇区绿地景观的要求)、二带(结合镇区东西两侧的两条河流及沿岸绿地,形成两条滨水绿化景观带,在为镇区居民创造良好景观环境的同时,形成绿楔,将镇区外围良好的绿化山体河流景观引入镇区,起到调节区域小环境气候的作用)、多点(结合镇区居住组团内部设置的公共绿地和小型广场,形成空间景观节点)”的景观结构,从而塑造出镇区自然生长的城镇总体风貌。

其中,牛大场中药材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园区,以特色中药材太子参为主打品种,核心区规划面积2万亩,辐射带动区面积10万亩。预计总投资10亿元,力争通过3—5年的建设,实现年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年人均收入达10000元以上,带动全县3.3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集产、学、研、贸、工、农为一体的综合性中药材现代高效农业扶贫产业示范园区。包含了中药材百草园、中药材优质种子种苗繁育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区、中药材加工区、中药材交易及综合服务区。

在牛大场林家冲太子参繁育基地里,记者见到了正在种植太子参的药农陈连发一家。他告诉记者,以前守着一亩三分地,只能种玉米,

生活过得艰苦。现在政府连片式的开发,加上产业的融合打造,不仅使环境改善提升,百姓也大大创收。以他家为例,太子参的年纯收入近20万元。现在,牛大场镇5000农户中,4000余户种植太子参,人均收入超6000元,村民建房买车,已成常事,村镇面貌得以全面改善。

[责任编辑:刘深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