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疫下追夢 代「你」買餸

2020-06-22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疫情之下,人人保持社交距離,出外用膳可免則免。隨着用餐習慣改變,除了令外賣應用程式生意大增,線上「宅配」項目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今年2月開業的網上生活平台「餸送」就是其一。平台由一班「80後」創辦,掌握市場觸覺,提供網上代買餸服務,讓沒有時間親往街市的用家,能夠利用便宜且新鮮的食材煮住家飯,滿足「自煮」欲望。

記者:鄭曼婷 攝影:崔俊良



鄒汶坤借助早年在內地創業的經驗,在香港創辦「餸送」平台。

受疫情影響,人人留在家中,日常生活及工作模式一百八十度改變。遠距離辦公、線上學習、雲端娛樂、網上購物和外賣平台在疫下大受歡迎,一些線上「宅配」項目也紛紛湧現。

疫情催谷生意
「生鮮電商」(互聯網上直接銷售生鮮類產品,如新鮮果蔬、生鮮肉類等)雖非新鮮事物,但在香港流行程度不高。「餸送」創辦人鄒汶坤(Peter)正是受今次疫情啟發,與一班志同道合的同齡人創建網上代買餸平台,他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香港人工作忙碌,為方便寧願惠顧外賣。即使下班後趕往街市,大部分攤檔都已關門,最多只能到超市買急凍食物,要煮一頓由新鮮食材炮製的住家飯實不容易。網上代買餸目前在香港並非太流行,相關平台亦不多,我看好這個市場。疫情關係,市民為防疫連街市也不想去,我認為這個時勢正好推出『餸送』平台。」Peter因而下定決心,投資六位數字發展線上代客買餸事業。他解釋,疫情催谷了網上配送項目,但卻不認為『餸送』只是一門疫情生意,他指市民的消費模式已經改變,有信心平台在疫後依然能繼續營運:「賣口罩、消毒液才是疫情生意,買餸是日常必需的事,你想吃住家飯,就需要買餸。」



鄒汶坤看好代買餸市場,認為疫情過後生意也不會減少。

定位貼地

開業至今只有數個月,Peter坦言一切還在試業當中。買餸服務暫時只在網站和社交群組運行,但已經能夠做到收支平衡。這門生意的運作,也非想像般複雜,Peter直言:「每天中午12時截單,方便預留時間讓同事選購食材。用家買滿$200,加$30就可享有送貨上門服務,通常在截單後4小時內就可以把新鮮食材由街市送到用家手上。」他不諱言平台的運作模式,是邊做邊訂立、改進,當然也不是一開始就很順利:「剛開始的時候,採購團隊到街市在社交平台直播(街)市況、報價,再一邊接單。可是,很快便發現這樣的效率很低,因為一些家庭經常購買的菜品,如番茄、薯仔等,基本上價格變動不大,只要定好一個常規價錢,就可供用戶提前選擇,節省不少時間。」「餸送」現時提供近百種菜品,基本滿足用家日常「自煮」選擇,但在「生鮮電商」領域中,最棘手的問題還屬運輸:「一開始用自己的配送團隊,但試過一日接到40多張訂單,差不多全港各區都有派送點,結果我自己開了十多個小時車去送貨,有些送到目的地時已經變壞,我實在很不好意思,甚至不想收錢。」為了解決運輸問題,Peter最近在葵涌、觀塘和旺角租用了倉庫作為採購點,將貨物集中在一個地方再作分配,且現時已經找到車隊合作配送:「這門生意最看重是食物的保鮮,和售賣急凍食物的公司最不同之處是,我們希望帶給客戶猶如真的去了街市一樣的體驗。所以給客戶送遞的都是新鮮食物,而且價錢貼地,這就是『餸送』的定位。」他隨即分享一段「上了寶貴一課」的經歷,話說早前入手了一批高價荷蘭串茄,以為市場少有,應該會受歡迎,誰知卻無人問津:「到街市買餸,為的就是想買十元八塊一斤的家常番茄,像我入手的這種動輒百元的歐洲串茄,根本不是用家那杯茶。這件事教我學會了,日後要做到最貼地的街市買餸體驗。」

平台賣點是每天由街市直送新鮮食材,價格大眾化。

香港用戶黏性高
創業並非易事,要在疫情期間豁出去開拓一番新事業就更加難。當然,Peter也不是單靠一股衝勁就去創業,他早在4年前已經投身過內地電商生意:「我是較早到內地創業的香港年輕人,當初和我團隊曾經得到近千萬的融資去開發API(應用程式界面)事業。疫情後封關回不了內地,更堅定了我在香港創業的決心。」他認為經歷今次疫情後,商戶應藉此審視營商模式:「綜觀過去多年歷史,每次大型傳染病過後,人們都會有所改進。03年沙士造就了馬雲的淘寶,而這次疫情則催谷了線上配對項目。」過往在內地發展電商的經驗,讓Peter感到香港正在處於轉型期,疫情令市民的消費模式改變,正正為香港發展電商帶來商機,而他的建議是,透過網絡去包裝商品,是要做得更便捷,而不是更貴:「香港人的消費理念是認為經由網絡包裝過的物件會較貴,例如買滿500元、800元便可享免費送貨,這就形成在網上買東西必須達到某個金額、或者買貴東西的習慣。但內地的消費模式剛好相反,網上買東西就是以便宜取勝,越便宜競爭力越大。」不但兩地的消費模式有差異,兩地用戶的黏性也是大不同,Peter指內地網上購物流行寫正面評價,可以得到現金回贈,有助吸引回頭客;香港人則注重品質,貨物品質不理想,再便宜也不會有人要。相反,一旦客戶認定了你的貨物、服務品質是上乘的,回購率就會相當理想。

「餸送」由幾位80後營運,主攻年輕市場。

目前,「餸送」的顧客群多為年輕一族,普遍在25至40歲這個年齡層,有不懂買餸的,也有為照顧新生兒而無暇到街市的媽媽,還有些是怕家傭不懂挑選食材的用家。記者疑惑,懂得用線上買餸平台的大多是年輕人,經常入廚的主婦、師奶則比較喜愛自己到街市選購,那豈非局限了平台的發展?Peter卻不以為然,並以便利店作例子:「超市賣的東西肯定比便利店便宜,但便利店仍然是成行成市,原因是它十分便捷。而且,到超市購物,付款時總大排長龍,到便利店則可享受買完付款即走的便利。須知道有些人就是不愛排隊,在便利店看到收銀櫃台有三、四個人在等付款,也會覺得不耐煩,寧願不買。我想強調的是,每門生意都有它特定的顧客群。」



買家透過網上平台落單,自由選購街市的新鮮蔬果、生猛魚鮮等,並享有直送上門服務,十分方便。


後記:

因為「餸送」還在試業階段,今次訪問全程在倉庫進行。面前的鄒汶坤和筆者年齡相若,對於甚少踏足街市的筆者來說,莫說如何去挑選優質食材,甚至是外貌太相似的蔬菜,也會分不清楚。聽着Peter滿懷自信勾畫着事業的前景、有條不紊地講解食物冷凍保存等方法,便會發現他投入了很多心思到這門生意。記者隨後跟Peter到楊屋道街市拍攝採購過程,發現他們跟不少檔主都很熟絡,Peter回想起當初到街市買餸時,也曾試過出錯,甚至被「呃秤」,但現時已經跟檔販建立了良好關係,不少檔主更會主動預留優質菜品或是以相宜的價錢供應給他們。採訪過後,至少筆者個人認為,日後可以放心將「買靚餸」的任務交給這班街市「新鮮人」。

平台仍在試業期間,冷凍櫃設備未臻完善,Peter表示已訂購菜籃,方便將食物歸類。

「餸送」自家製造冰袋作為魚鮮等食材保鮮之用,以節省成本。

網站 : https://shop.sungsunghome.com
Facebook:餸送sung sung

[责任编辑:副刊]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