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市智庫成員 孔永樂
過去大半年,香港經歷了修例風波及新冠肺炎疫症,經濟環境急轉直下。本屆財政預算案在此難關下公布,大多數市民及企業老闆難免希望政府能夠慷慨派錢。整體而言,政府亦盡量積極回應,當中更決定向18歲以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發放1萬元現金,以解燃眉之急,其餘還有撐企業及促進經濟的措施等,共涉逾1200億元。雖然政府仍有充足的盈餘,但我們要有長期應對的心理準備,確保具備足夠財政處理疫情及國際局勢持續帶來的經濟衝擊。更關鍵的是,資源的分配及投資都要有長期考量。
解決失業問題
現時,政府最急切要處理的是失業問題。2020年1月的失業率已升至3.4%,因疫情問題,旅遊、零售及飲食業都大受影響,未來數個月預料仍會繼續上升。面對就業情況惡化,財政預算案計劃每年增撥3000萬元,優化勞工處的就業計劃,鼓勵僱主聘用年長人士、青年及殘疾人士。筆者認為,未來二至三年的香港經濟環境仍然複雜,當私人企業出現財困時,政府更需要增加就業機會,從而令市民不會長期失業。在城市規劃的角度看,香港仍然有不少領域需要勞動力。例如,香港的市區長期欠缺良好的綠化規劃,北角、上環甚至不少地區公園的樹木量及種類都相對不足。根據2018年立法會的資料顯示,全港負責護養樹木人員合共只有468人,並遍布多個不同政府部門。政府在增加就業時,不妨可考慮重新規劃樹木管理架構,增加人手美化香港各區。此臨時政府工種的目標希望在3至4年內讓香港市區改造成城市花園,即使將來面對經濟困境,香港市面少了商舖卻增加了樹木,只要大多數市民仍有工作,對香港的長遠持續發展不一定是壞事。事實上,新加坡和日本早已建立樹木管理的人才培訓系統,向從業員提供園藝及樹藝專業訓練。政府可引入外國的專家幫忙培訓,香港青年可運用現代科技配合(如以手機程式監察樹木保護),改善香港的環境。
推動「再工業化」
政府處理失業時,也要趁機擺脫香港過往依賴金融及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有學者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經濟曾經歷了兩次的結構轉型。第一次的基本方向是「工業化」,第二次是「經濟服務業」。自90年代後期,香港地產、樓市及租金等大幅上升,擴大貧富差距,還衍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政府解決眼前的經濟問題時必須要有一個長遠方向,順大環境進行深層次改革。如政府可趁機多買舊樓重建市區或建成新工業區。預算案中,政府計劃將一幢位於元朗工業的舊廠房改建為「微電子中心」,這是一個推動「再工業化」的好方法。進一步看,政府或有更大的藍圖規劃香港,重建後的地方便以較低的租金出租予家庭式經營。這特別令青年可以看到香港仍然充滿希望,在政府的政策輔助下也可以有好的發展。
提升行業整體水平
在撐企業的措施上,政府推出「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由政府作百分之百擔保的特惠低息貸款,並寬免非住宅物業差餉及商業登記費等。這有助減低企業的短期壓力,但長期政府需要提升行業的整體水平。香港企業在市場經濟主導下亦衍生不少問題,以旅遊及酒店業為例,香港的低端酒店環境太差,中端酒店則不足。個別購物地方環境狹窄,根本不適合旅遊巴駛過。另一方面,一些大型景點旁卻沒有足夠的停車地方。以往,每天遊客眾多,政府難以大規模進行改善。但現時旅遊及零售業近乎停頓下,政府可以盡快設計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及配套等,令香港在疫情後可提升購物天堂及國際旅遊中心的競爭力。
今年財政預算案所傳達的信息是明確清晰的,政府希望以多個短期的紓緩措施保就業撐企業,同時落實各種政策確保香港經濟繼續增長。富裕不是永恒的,政府在困境中積極幫忙,但我們不能每年都奢望政府派1萬元。香港人必須艱苦努力,培養自力更生的能力,避免因疫情及政府資助等理由而喪失工作意願。今年香港經濟面對一座高山,政府、商界及市民必須同心協力、跨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