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哲
下星期就是農曆新年,特區政府昨日率先向全港市民派發大利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布,推出十項、總規模高達100億元的紓困措施,預料逾100萬人可以受惠,涵蓋長者、勞福、住屋、就業等多個範疇,這無疑令仍困於修例風波中的市民感到開心,過年也增添了一分喜慶。
今次措施有幾個亮點:一是大手筆、大動作,幾乎等同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的規模,每項措施也堪稱大招。而且,這不是一次性的「派糖」,每一項皆為恒常性措施,對改善民生帶來持續而長遠的好處。二是切實回應了各方面社會需要,並非漫無目的地全民「派錢」。擴大長生津、兩元乘車優惠的申請資格,就針對加強安老及鼓勵銀齡就業;為低收入人士代供強積金、改善政府外判工待遇,關愛基金並擬訂新失業和就業不足津貼,則有利扶助基層打工仔,其中將「勞工假」與「銀行假」看齊,更是許多打工仔期待已久的;為合資格公屋輪候人士發放租金津貼,和增加過渡性房屋的供應等,亦針對紓緩低下階層的居住難題。三是各措施的推行均經過長期研究、深思熟慮,不是為了解決一時需要而倉卒就位。譬如租金津貼,過往便有不少爭議,支持者認為可紓緩基層租金壓力,反對者則擔心只會推高租金、肥了業主;然而,在綜合考慮正反利弊後,當局卒之拍板,將津貼限於輪候公屋超過3年的申請住戶和單身長者,相信所帶來的「租金通脹」不會失控,情況就如綜援一直都有租金津貼般。
過去半年,香港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動亂,以致許多經濟民生議題都無從談起;踏入新一年,我們誠應將焦點重新投放到穩經濟、保就業、利民生、紓民困的基礎工作上。遺憾的是,有人總愛戴政治有色眼鏡,竟然質疑政府此刻推出措施,乃旨在收買人心云云。一方面,以時間點看,難道在早前動蕩最烈時宣布,又不會遭受同樣攻擊?如果事後也非最佳時機,豈不是無論何時都不應出招惠民嗎?另方面,以目的而言,政府施政本以讓市民生活好,不斷增加獲得感、幸福感為依歸,難道古今中外的政府制訂新政策時,都要以收買人心的負面態度觀之?可見,上述「指控」其實不值一提,反倒再次說明香港必須脫離泛政治化的攻訐漩渦!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透露,本年度將錄得逾十年來首次財政赤字,計及今次的十大紓困措施,無可避免會加大未來的財政壓力。不過,既要審慎理財,更應「應使則使」,尤其於今經濟民生艱難關頭,尤須推出逆周期措施振市道、紓民困。事實上,沒有穩定的經濟基礎,什麼利民紓困都無條件可言;同一道理,沒有和諧穩定的環境,也沒有安居樂業的家園。歸根究底,唯有發展經濟,才可改善民生;試問市民飯碗不保、政府失去財稅收入,連最基本的生計與保障都成問題,大家又哪來獲得感、幸福感呢?過去半年的動亂,已令香港經濟跌入衰退、失業急升,不少市民已在水深火熱之中;在政府積極開倉濟民的同時,如果暴徒仍打砸搶燒扯後腿,香港重回輝煌之路難免更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