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上周,有關香港GDP被近鄰深圳超越的消息持續發酵,成為城中熱話。根據2月27日港府統計處發布的報告,2018年香港GDP為28453.17億港元。而深圳早前已公布的2018年GDP是24221.98億元人民幣,按照去年人民幣和港幣之間的平均匯率1.1855計算,深圳GDP折合為28715億港元,多出香港261.83億港元而穩穩超越。雖然過去幾年裏不乏深圳GDP超越香港的聲音,但今次真正被超越,還是引發了不小的震動。
深圳一舉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體量最大的城市。須知40年前,深圳GDP僅有區區1.96億元人民幣,而當年香港的GDP已經高達1117億元人民幣,因此今天的被超越難免令人唏噓!雖然在人均GDP上,香港仍然看高一線,但深圳咄咄逼人的發展勢頭,還是令不少港人感到深深的危機感。聯想到2018年香港經濟增長速度為3%,深圳為7.6%,照此增長速度,未來深圳GDP還將甩開香港很多。有學者就預計,大概10年時間,深圳人均GDP水平可以與香港看齊。
深圳成就與港密不可分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深圳取得今日之成績,是過去40年內地改革開放成果的最好體現。香港是深圳40年成長歷程的親歷者與見證者,也是受益者。深圳的發展自始至終都有着香港參與的濃墨重彩。從改革開放之初北上建廠的港商,到今日赴珠三角孵化科技成果的大學教授,無論從人財物上,香港都給予了深圳最大的支持和幫助。時至今日,來自香港的投資仍然在深圳外商投資中佔據最大的比重。
今天深圳不少成功的本土企業,都與香港有着深厚的淵源。發軔於香港科技大學的大疆創新自不必說,風頭正勁的商湯科技創始團隊亦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即便是今天年銷售收入達到上千億美元、海外收入佔一大半的華為,其國際化征程也在很大程度上藉助了香港的力量。2000年後,正是由於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選用了華為的程控交換機,時逢「冬天」的華為從此得以進入歐洲市場,真正走上了國際化道路。最近華為在英國拿下500億美元的5G訂單,也與李嘉誠旗下的英國運營商Three U.K大力推動不無關係。
深圳的崛起,固然與香港的輻射與帶動分不開,但也與深圳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及堅持自主創新有着很大的關係。
网络图片
創新是深圳崛起源動力
深圳的崛起並不意味着香港的衰落。至今香港仍然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是世界上營商環境最好、綜合競爭力最強的城市之一。從深圳的角度來說,向香港學習還遠沒有結束。只是,與朝氣蓬勃的深圳相比,香港顯得相對平庸了。尤其是深圳在創新科技方面的發展猶如一騎絕塵,將香港遠遠拋在了後面。
創新,是深圳最為核心的競爭力。深圳2018年研發佔GDP的比重在4%左右。這一水平僅次於韓國和以色列,位居世界前列。其中,華為每年研發費用更是超過銷售額的10%以上,2018年華為銷售收入達到1085億美元,意味着華為的研發支出高達上百億美元。創新驅動令深圳得以保持更快、更持久的增長,先進製造業與高科技產業成為深圳經濟增長的引擎。
相形見拙的是,香港2017年的研發支出僅佔GDP的0.8%,約為深圳的1/5。香港研發強度低,是因為企業參與研發工作的比例不足,其根本原因在於香港製造業空心化。自上世紀80年代起,香港製造業北移出清,金融與房地產行業佔據香港經濟的比重超過七成,帶來樓價畸高等一系列問題。香港重商主義盛行的社會風氣,過度看重短期的市場回報,容易造成決策上的短視而較少着眼於長遠目標。
事實上,香港不乏創意人才,但由於缺乏產業配套,創新創業始終無法落地。香港有5所亞洲排名前100名的大學,師資力量、學術實力在亞洲甚至世界首屈一指,但本港學生大多青睞醫學、法律、金融等專業,較少人學習科技,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香港本地缺乏可以容納創新科技人才的企業。
港再工業化須對深合作
正是清楚地認識到香港產業布局上的缺陷,港府痛下決心,催谷創新科技產業的發展。在2月27日公布的香港最新年度財政預算案中,特區政府計劃拿出500億港元促進創新科技的發展。
創新必須轉化變成商品,才能產生價值,對今天的香港來說也是如此。香港要重現再工業化,首當其衝的問題便是能否有足夠的土地可以容納這一構想。寸金尺土的香港,能夠提供的廠房空間必然有限,即使產生一些創新科技企業,也不可能將珠三角成熟的配套產業鏈重新搬回香港。要憑藉香港自身的力量,實現再工業化實際上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與深圳等珠三角城市更加緊密的合作就是題中應有之義。
根據本港學者王緝憲的研究,對比港深兩地產業後會驚人地發現,兩地產業存在極強的互補性。深圳強在有製造業支撐,有成熟的產業配套,而香港則是強於金融、法律、會計等高端服務業,有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兩者之間存在着較高的匹配度。可以說,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令到香港發展創新科技,實現再工業化的創想有了落地的空間。
在上周六廣東省發布的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百條工作清單中,加強深圳與香港的合作亦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更高級別的籌劃,港深兩地優勢互補,必將助力大灣區成為高度國際化的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40年後再回首,輸贏必不在港深之間,粵港澳大灣區將作為一個整體,傲然屹立於世界之林!
香港商報記者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