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學會營運總監 白仲祺
上周DSE文憑試放榜,港人將注意力集中在六位考獲七科5**的「狀元」的身份以及他們未來的去向上。這六位狀元,有五位打算進入醫學院,而剩下一位則想讀牙醫。對於這些學生升學的決定,有很多人作出批評,認為所有學生都讀醫科,代表他們思想狹窄,又認為香港教育制度問題重重,令學生變成千篇一律。
首先,獅子山學會認為學生選讀什麼科目,是自己的決定。可是,學會保護任何因制度被迫成為受害者的人。如果香港教育制度變成填鴨教育,學生當然變成受害者。而相信大家同意,教育制度的確有深層次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25至29歲的年齡組別,有大約15%的年輕人擁有大學學位。可是今天同樣年紀的人,大學畢業生占50%。這數字解釋為何多年來大學生平均收入沒有上升,是由於大學生多年來由十選一的精英,變成每兩個就有一個。
另外,將來年輕人面對的競爭對手,不只是人類,還會包括高科技環境下越來越多的AI智能電腦,或機械人。今屆狀元,為何選讀醫科?作為醫生,除了可以治病,工作本身亦有保障。可是,將來會否有能夠準確判斷病徵的電腦醫生出現,令醫生這類工作的需求越來越少?
今天香港的醫療制度,正在面對嚴峻挑戰。在醫療保護主義下,外國醫生,就算是世界排名最高的名校畢業,或在其他國家擁有豐富經驗的醫生,要來港執業,同樣要經過及格率極低的考試。這些學生,最后會到其他地區,例如新加坡就業。早前有中學畢業生放弃英國劍橋大學的獎學金,寧願留在香港讀醫,原因就是逃避外國醫科生回港執業的阻礙。香港醫療行業缺乏外國競爭,亦令香港人能夠獲得優質醫療服務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困難。
香港人口老化,公立醫院每逢流感季節,病人輪候多達20多小時,情况完全不能接受。這證明醫生人手缺乏。學生這時進入醫療行業,當然似是明智選擇。不過,筆者擔心在保護主義制度下,長遠會令醫務人員缺乏挑戰,亦令系統的開支高於市場需求,令自動化醫療服務程序,變成一個提高效率的方法,令醫生變成與很多其他工作一樣,會被電腦取代。
大學學位量化寬松,大學畢業生前景不明。天之驕子DSE狀元雖然可以讀醫科,其實亦同樣面對AI自動化的挑戰。與銀根寬松的惡果一樣,學位通脹,文憑價值下降,學生就成為制度下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