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中國金融發展新方向

2017-07-18
来源:香港商报

  易憲容

  五年一次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尽管習近平講話的內容沒有超出市場預期,但是強調金融業的重要性是前所未有。他強調,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習近平還強調,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可以說,這些觀念對推動未來中國金融業的發展與繁榮將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習近平為做好金融工作提出了四條基本原則,既是未來中國金融業得以發展的基礎,也是未來中國金融業發展的方向。

  回歸本源

  第一原則就是金融要回歸本源,服從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準,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可以說,金融組織設置或創立、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風險的防控、金融業的進一步對外開放,其核心就是讓金融回到它的本源,回到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上。所以,這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最為主要的精神就是指明中國金融業的未來發展方向,要求通過金融組織結構的完善、市場制度及法律的建立,強化金融監管,保證通過市場化的方式讓金融資源有效地服務於實體經濟,提升整個中國金融業的競爭力。這對未來中國金融業的發展與繁榮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前金融市場的各種問題在於金融不能夠回歸到它的本源,不能夠服務於實體經濟。在這種情况下,必然導致中國金融市場亂象叢生,比如大量資金在金融體系內回圈,以錢生錢,從而讓金融槓桿不斷提高,信用過度擴張,不斷放大,企業融資成本全面上升及弱勢企業融資困難,影子銀行氾濫,資管通道無限地擴張等,從而讓中國金融風險全面上升。要防控中國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就得讓金融回歸到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上來。

  優化結構

  第二原則就是優化結構,完善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體系。要堅持品質優先,引導金融業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促進融資便利化、降低實體經濟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保障風險可控。

  這條原則的核心就是在現有的市場基礎上提高整個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而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根本就在於如何服務實體經濟,增加融資的便利性及普及性,降低融資成本,以此來滿足整個社會及廣大民眾對金融的需求。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快速發展,更是為金融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創造了條件,比如金融科技的發展就是如此。不過,優化金融市場結構,鼓勵金融創新,并非是早幾年那種為創新而創新。近幾年來,中國P2P市場的發展,量化金融衍生工具的盛行、資管通道的氾濫、影子銀行的大行其道等所謂的金融創新,其實多是在增加金融交易的复雜性和不透明度,以便達到短期牟取暴利的目的。

  中國金融市場創新,一是要建立在中國現實的市場條件上,以中國信用狀態為基礎;二是必須根植於實體經濟、服務於實體經濟;三是不盲目地把國外金融市場的產品及工具拿來就用,而看是否有利於服務中國的實體經濟展。只有在此原則基礎上,才能走出一條中國金融市場發展之路。

  強化監管

  第三原則就是強化監管,提高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能力。習近平指出,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因為,從金融本性來看,它具有記憶體的不穩定性。一般來說,金融就是對信用的風險定價。而信用作為一種承諾,是一種精神性產品,非實質性產品。在好的安排下,信用創造則是經濟增長最為重要的動力。同時,如果制度安排不合適,信用過度擴張又可能成為金融風險或金融危機的根源。

  而強化監管就是要不斷地通過好的制度安排,讓信用創造真正來服務於實體經濟,而不是成為少數人牟利賺錢的工具。這里既有法律制度安排,以便對當事人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也有政府監管職能部門的宏觀審慎管理和監管組織的重構,及金融風險源頭的治理等方面的要求。這些要求預示着未來金融監管有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將要展開。

  市場導向

  第四原則就是市場導向,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所強調的一個基本原則,這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再一次把這種精神具體落實,這對未來中國金融市場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就目前的情况來看,中國的金融市場仍然是計劃經濟的最后一個堡壘,政府權力對金融市場的影響與干預仍然是無遠弗屆。而逐漸地減弱政府對市場的參與與干預,完善市場價格機制,是中國金融市場逐漸成熟起來的關鍵所在。

  總之,今年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所提出的金融工作四原則,確定了未來中國金融業發展的方向,它對中國金融業發展將起到決定性作用。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