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學會營運總監 白仲祺
最新的堅尼系數為0.539,達45年新高,引來多番要求政府干預的聲音。有人覺得堅尼系數代表貧富差距,但這是一個可靠的數據嗎?堅尼系數只看收入,不看資產,不看負債。不難想像,有些市民收入較低,但住在獲大幅補貼的公營房屋。如果有兩家人,一家收入兩萬,但租屋住浻房,而另一家月入15000,但住公屋,哪一家可支配收入較高?堅尼系數能反映他們生活質素的分別嗎?
堅尼系數只用收入評估財富,也忽略了一些高資產、但低或甚至沒有收入的人。在人口老化的香港,越來越多人進入退休年齡,就業收入消失,堅尼系數自然上升。
其實從哲學角度思考,一個堅尼系數為零的地方,會是什麼樣的?當每個人的經濟效益相等,每個人的收入亦相同。歷史上,大部分農業為主的時代確是如此。當大部分人依靠同樣的科技,種植同樣的農作物,自然獲得相同收入。直至工業革命,依靠分工合作,每個人的生產效率上升,才令不同人的收入開始有差距。同樣看歷史,每當收入差距大幅減低,就正正是有戰爭或者其他天災人禍時。相反,一個有自由選擇自己事業或將來的地方,卻會期待每人獲得不同的收入。有投資銀行家轉行做創業家,又或者進入其他行業,例如社會企業等等,都是自願減低收入,尋求人生意義,這不證明我們的社會給大家有選擇嗎?
盛傳獲候任特首林鄭月娥邀請出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的扶貧委員會委員羅致光,建議增加稅收,來改善收入差距。獅子山學會強烈反對他的建議。香港其中最大的矛盾,就是世代間的差距。長者多年前買入樓宇資產,現在享受升幅,可是年輕人面對不斷上升的樓價,無法改善現狀。羅致光建議增加稅收,減少社會向上流動性,將令已經擁有資產的人繼續富有,而年輕人能夠向上流動的空間卻不斷減少。
如果政府有意縮窄收入差距,應該減少阻撓,例如減少金融市場監管,讓更多集資自然進行。同時,亦應修改法例,減少對創新科技的監管,讓更多年輕人創業,讓他們得到增加收入與資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