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李秀恒
距離特區政府換屆不足一個月,林鄭新班子即將上場,將會帶來什麼新氣象,相信大家都有所期待。
香港回歸20年來,尽管國際局勢風雲變幻,全球經濟動蕩不安,但香港在祖國的關懷和支持下,憑藉「一國兩制」的優勢,加上港人的靈活變通,仍然可以保持繁榮安定,實是難能可貴。不過,無可否認的是,香港近年變得越來越政治化,令特區政府施政增加不少困難。新班子上台后,如何帶領香港加快發展,是一大考驗。筆者認為,新政府要政通人和,關鍵在於能否堅持「唯民是保」。
「唯民是保」典出《孫子兵法》第十篇,以地形分析來論述將帥領軍之道。當中內容提到:「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於主,國之寶也。」意思是指領軍打仗要講求進退有度,進并非為了謀求勝利的名聲,退亦不回避別人的怪罪,因心中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保全百姓,一切以國家利益為依歸,能夠做到這樣,實乃國家之寶。
雖云是「兵法」,亦可視作策略,很值得特區新政府參考。然而,社會各界利益不一,訴求有別,如何才能夠做到「唯民是保」?那就要清楚知道,港人最共通的訴求是什麼,四個字:安居樂業。
先說「安居」。樓價高,租金貴,置業難,已成為香港民生最大怨氣,亦常被政客利用來攻擊特區政府,以此煽動年輕人「仇富」、「仇商」和「仇政府」,破壞社會的和諧。所以,新班子上任后,當務之急便要設法解決這個難題。
其實,現屆政府過去5年,都一直把房屋問題列入施政的「重中之重」,但期間發生「占中」事件和政改爭拗,又經歷區議會選舉、立法會選舉及特首選舉,以致政治氣氛掩蓋了民生議題,加上立法會變成「拉布劇場」,以及部分政客對政府提出任何的土地發展規劃均刻意「拖后腿」,令政府的房屋政策難以落實。
首要為民安居
最典型的例子是,大半年前有議員拿着橫洲發展計劃一些殘缺文件,斷章取義,指責特區政府「官商鄉黑」勾結,擺出一副為等候上樓的基層家庭打抱不平姿態;但不久前,同樣是那兩位議員,卻帶頭在橫洲設置路障,又擺出一副為民請命的樣子,阻止當局收地,提出的口號是「不遷不拆」。試想,何其矛盾?
最近政府委託房協研究在一些郊野公園邊陲地方興建公屋的可行性,也遭到阻力,覓地起樓之難,可以想見。這些阻力不會因為政府換屆便一下子消失,所以林鄭班子能否迎難而上,是一個很大的考驗。現時的社會環境,政府無論填海造地,收地開發,抑或市區重建,都會有反對聲音,而一些政客亦必然會乘機煽風點火,從中撈取政治本錢。如果特區政府仍像以往般怕聽噪聲,怕被扣帽子,辦事畏首畏尾,房屋問題永遠也解決不了。故此,新班子要有所作為,便必須抱着「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的精神,排除萬難,盡快多建房屋,為民安居。只要做出成績,自會受到民眾擁戴。
再說「樂業」。樂業不單是指就業,還包括各行各業的經營者。尽管香港失業率已有一段長時間維持在3.2%至3.4%的幅度,可算得是全民就業,但很多中小企目前的經營環境相當困難。須知道,香港雖是一個商業發達的城市,但超過98%是中小企,聘用的人手逾130萬,是香港經濟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支柱,若然這支柱受到動搖,后果堪虞。
中小企盼樂業
雖然香港連續20多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但近年由於有些反中亂港勢力在興風作浪,破壞香港的營商環境,令中小企陷於困局。就以零售業為例,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2004年的零售業銷貨額為1916億港元,2013年升至4945億港元,這10年可說是本港零售業黃金年代,得益於內地開放「個人游」;但到了2014年,由於發生「占中」事件,零售業銷貨額開始轉勢,跌至4933億港元;2015年,由於陸續出現「鳩嗚」、「光復」等辱客行為,銷貨額繼續收縮至4752億港元,按年跌3.7%;去年再跌8.1%,僅得4366億港元。
有人計算過,小企業的營商成本約占銷貨額95%,以2014年的數字計算,零售業總經營成本約為4700億元,這個數字,包括租金、工資、銷售成本等。由於有通脹,至2016年零售業總的營商成本,肯定高於4700億元,但全年銷貨額只得4366億元,這意味什麼?意味着很多零售商上年均虧了本,甚至有些捱不住而結業了。看現時各區「吉舖」涌現,已可知市道如何。
怎樣扭轉頹勢?工商界曾一再建議,政府可以按各區不同的特色,推動發展專業批發市場,例如:長沙灣適宜發展為港版「東大門」,紅磡可以打造珠寶城;深水桋可變身電子產品世界;觀塘可成為小商品天地;黃竹坑可作為傢俬中心;上環可擴展為國際食材貿易中心。發展批發市場好處是既可帶動旅游和物流業等發展,且經營門檻較低,適合中小企參與。可惜的是,政府的回應并不積極。
林鄭的政綱提到,為了增強香港的競爭力,政府角色也需要改變,除了繼續擔當以往的「監管者」和「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外,還將要擔當「促成者」和「推廣者」的角色。中小企對此充滿期待,希望新政府能說得出、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