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顧昀
在不少人眼里,國內導游儼然成了專事坑騙游客的掮客。28日,新華社一篇報道則為人們展現了導游的另一面。近年來,導游生存狀態急劇惡化,業界對導游的評價是,干著教授的活,拿著農民工的工資,擔負著全團保姆和心理醫生職責,隨時面臨各種危險……在與一些導游的有限接觸中,感到這的確是導游的一種真實寫照。
本該視顧客為上帝的導游,有些人為何態度如此惡劣?這說明導游急了。導游急了,是因為自己沒能從勞動中獲得收入,甚至還倒貼錢。而這又是因為,導游被旅行社“捆綁”進了不合理的低價團、“填坑團”(先墊付相關費用),必須從游客購物等環節賺回來。對此,導游又難以說“不”。《旅游法》規定,導游為旅游者提供服務必須接受旅行社委派。在這制度和現實背景下,導游和游客實際上都是受害者。
《旅游法》實施近三年,國內導游行業又將面臨變局。據悉,今年國內將在深化導游管理體制改革上實施系列舉措。如取消“導游必須經旅行社委派”,放開導游自由執業,建立導游服務預約平臺,等等。這是從另一個方向入手,通過改革導游管理體制、改善導游生存狀態,達到提高國內導游服務質量、減少旅游消費糾紛的目標。
以往,對導游粗暴對待游客、坑害游客等違法違規行為,監管部門毫不手軟,一律嚴加處理。但這一手固然是硬了,導游生存狀態若無改觀,相關現象仍難以根本遏制。現在這么做,“軟硬兼施”,或許正合所宜。導游不再受旅行社制約,是借助市場化手段來改變其身份地位。但這么做會讓事情變好,還是變得更糟糕,須進一步考量。如果相關政策加劇導游間惡劣競爭,只不過矛盾發生轉移,依然會出現低價拉客、粗暴逼迫游客購物等現象。
好在借助互聯網技術,如今可搭建導游統一預約平臺,讓導游和游客進行雙向選擇。這樣做,服務者與消費者的信息對稱了,定價機制也會趨于科學合理。此外,旅行社的利潤不能再通過壓榨導游和游客獲得,也就可能取消低價團等不合理模式。不過,導游都“上網”了,游客反倒可能難以選擇。所以,在推進導游自由執業的同時,可引入打好評、差評的評價體系,輔之以在線投訴與處理機制。
導游不再受旅行社盈利模式制約,可以靠自己的真正本領吃飯;游客可對服務質量如實、及時評價;監管部門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對導游進行動態化管理。這樣一來,國內旅游生態的改善將值得人們樂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