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面對微信公眾號的紛爭,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王健林和馬雲那樣足夠強硬的實力。對於公眾號的不實消息,王健林和馬雲的做法對薄公堂、索賠1000萬。效果也極其明顯,對方馬上求饒道歉。
但同樣的手法對王潤來說太過昂貴,這位功夫熊創始人在遭遇不實消息——公司被倒閉後,處理方式顯得被動又無奈:社交網絡上辟謠、開公眾號自證希望被傳播。“團隊都在辛苦工作,卻被造謠說已經倒閉了。”王潤無奈表示道。
即便如此,那篇《去年A輪融資的846家創業公司,現在快倒閉完了》(以下簡稱“倒閉”)的不實新聞,仍舊傳得到處都是,至今還不斷被公眾號們轉載發布,哪怕最先發布的“商界評論”已經將文章刪掉。
“人家馬雲和王健林有能力,但作為苦逼創業公司,我們只能繼續埋頭加班幹活,哪怕別人說你‘已經死了’。訴訟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都很高,創業公司傷不起。”王潤告訴新浪科技。
王潤口中的“苦逼創業公司”是自己的創業項目——上門推拿O2O公司功夫熊,此前發展一度順風順水,不僅先後完成兩輪總額共計千萬元的融資,還在螞蟻金服主辦的創業欄目《一馬當先》中晉級全國50強。直到今年9月,先被廣州《新快報》以“B輪融資失敗,或面臨倒閉”的新聞登上創投頭條,後又在公眾號“商界評論”的標題黨文章中遭黑,“倒閉”文章在短時間內被廣泛傳播,閱讀量接近10萬,媒體和朋友紛紛致電詢問怎么“忽然就倒閉了”。王潤欲哭無淚,自嘲“被黑出翔……”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文章並不會單純為黑而黑。有過同樣經曆的創業公司負責人孟益周告訴記者:“一般都會在在發文章前通過一些渠道來委婉要錢,而且你也很難知道誰是幕後黑手,包括最後發文的那個公眾號也只是發稿渠道而已。”不過,王潤現在已經不想對此發表進一步評論,“反正好不容易回歸寧靜了。”
公眾號盈利模式
“索要費用”並不代表公眾號全部的盈利模式。作為新媒體形式的一種,公眾號帶來了新的內容傳播方式,與新形式相比,並沒有產生新的盈利模式。
自媒體創業者孫策稱:“很多人沒有抓住微博粉絲紅利那段時期,所以對其後興起的微信公眾號特別看重,大家都知道只要有足夠的粉絲,就能賺錢盈利。不過最終來講,基本還是發軟文和植入廣告,能真正做到所謂的‘社群’和通過電商來賺錢的簡直鳳毛麟角。”
對於廣告和軟文的盈利模式,王亞峰表示認同,這位有20萬粉絲的公眾大號實際運營者,還對新浪科技做了進一步補充:“軟文和廣告會造成用戶流失,在每一個公眾號大談特談‘幹貨分享’的情況下,你必須要有自己的‘幹貨’,除了雞湯,還能裝模作樣搞一些負面新聞,標題一定要聳人聽聞且有數字,並且盡可能符合時下大眾想看的負面消息,比如‘資本寒冬’、‘死亡名單’…有點擊欲,容易分享。”
“除了可以獲得更多關注實現漲粉,有時還能獲得一些相關企業的‘公關費用’,於是有些公眾號開始鋌而走險,為錢而黑。但基本黑那些沒有還手之力的公司,畢竟大公司各方面都難搞一些。”王亞峰告訴新浪科技。
實際上,微信公眾號“有市有價”是公開的事實。此前曾有“公眾號收費標准”的圖文廣為流傳,甚至還有公司基於此開發了“微信自媒體價格查詢”。比如據微播易查詢系統顯示,公眾號“互聯網那些事兒”的頭條圖文報價是2106-2528元——基於23954的閱讀量。但也有些公眾號並不直接顯示價格,需要填寫聯系方式等進行具體接洽。
比起“上頭條”的公開詢價,“被上頭條”的價格就要隱秘得多。據當事人王潤稱:“當時只是暗示要給錢,但我壓根沒想理,所以最後也沒跟我透露價格。”
對於王潤的困境和選擇,孟益周深表理解:“我們當時也不想給,但沒辦法,正在融資談判最關鍵的時候,最後以2萬的價格將‘黑稿’換成了軟文,名義是贊助費,一切操作得滴水不漏,看起來步驟都已經很成熟了。反正對於創業公司來說,遇事兒能花錢解決比什么都強,畢竟折騰不起。”
實際上,比起傳統媒體涉及的事後公關方案不同,公眾號自媒體會在發稿前做更多工作,決定這種差異的是公眾號本身發布後不可更改的屬性:一旦發布,就意味著傳播將失控,任何公眾號可自由轉載,只要你沒有申請原創申明。在藍色光標任職多年的趙亮告訴新浪科技:“在新媒體之前,我們的主要工作是鏟負面消息和消除影響。但現在更多的是主動對外營銷,因為負面消息一旦出來,你就再也鏟不幹淨了。”
此外,隨著自媒體影響力的加強,公眾號正逐漸成為商業競爭的手段之一。
“現在想放出某個消息,只需要花錢找個公眾號自媒體,再找人多的群,發個紅包轉到朋友圈,最好還是跟媒體記者相關的群,這樣等影響到正規媒體,這個消息就會像真的一樣。你還記得此前‘美團融資失敗’的消息么?就是先找自媒體,其次影響到一些地方紙媒,最後就大媒體甚至門戶都信以為真紛紛轉載的時候,目的基本就達到了。”趙亮告訴新浪科技。
公眾號平台漏洞
歸結起來,公眾號給內容產生和傳播帶來了全新的方式,但同時也在某些環節上沒有相應的制約性規則,讓隱秘的黑色商業鏈大行其道。在《微信公眾平台運營規則》中,對公眾號運營有相關約束,但更大的重心傾向於“原創保護”。對於造謠、涉謠和傳謠,微信始終缺乏強有力的有效措施。
“微信的產品屬性就是半開放的,是非常典型的‘圈子社交’,這種模式下,某一個消息的傳播會更加垂直精准,但也會造成傳播速度和傳播影響力受限。最典型的就是很多重大事件發生時,微信的辟謠速度更慢。另一方面來說,很多類似《莫言小說裏的十句話,白岩松感動到哭》的文章始終不會消失的原因也在於此。”社交App觀察者郝明稱。
實際上,微信目前也在基於用戶舉報試圖去維護整體秩序,但微信傳播的另一個問題開始變得突出:來源很難把控,最初時間也不顯示。更進一步來說,即使謠言確認,刪除流程也不夠徹底,有些謠言甚至稍加改頭換面,就繼續大行其道。
“也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就是讓謠言公開,比如微博上有謠言粉碎機之類的,微信也可以在某個被證實的謠言圖文上醒目標注‘謠言’。對於謠言的打擊手腕也要強硬,多次造謠的就永久封號,不能任其封了開,開了又封,成為周期運動。”
然而,對於王潤一樣的受害者來說,目前已沒空去關注如何對付造謠者,“哪有時間請律師打官司?最多就是被黑習慣了,突然有一天忍不了就出來吼兩句,還能怎么辦呢?就這么地吧…”
(為保護受訪者,文中孟益周、孫策、王亞峰、趙亮和郝明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