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8

外媒熱議中國經濟 稱五年計劃功不可沒

2015-10-14
来源:環球時報

  美國彭博社稱,對25位經濟學家的最新調查顯示,定於下周一出爐的中國GDP數據將顯示,中國經濟在第三季度實際增長6.7%,低於官方為全年設定的7%左右的目標。英國《金融時報》分析說,如今經濟學家看淡中國經濟的情緒比全球金融危機來臨的時候都強烈,凸顯中國政策制定者要遏制經濟下滑勢頭所面臨的挑戰。

  對13日公布的中國9月份外貿數據,美國CNBC網站稱,連續11個月下滑的中國貿易延續到了9月份,進出口依然疲弱,凸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困境。不過中國海關官員表示,中國貿易情況將在第四季度好轉。《金融時報》則認為,貿易問題是“對中國舊經濟的背書”,表明中國希望加快消費勢頭,不再那么熱衷於充當“世界工廠”了。

  《日本時報》13日稱,自上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並擁抱市場經濟後,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經曆了幾十年的繁榮,數億中國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也被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不過,中共需要作出更多自由化的改革,才能防止中國經濟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對中國經濟的預警從未間斷,但看好的聲音也不少。“別相信誇大其詞,中國經濟沒有崩盤”,美國《市場觀察》網站12日稱,即使增速放緩,中國對世界的貢獻也在變大,因為其GDP比10年前增加了4倍,“這代表中國將繼續進口全球資源”。

  英國《經濟學家》9月發表了一組關注中國經濟改革的文章,稱中國必須改革國有企業,這樣才能使私企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文章稱,GDP動輒兩位數的增長不可持續,但中國經濟即使維持5%一6%的增長,對世界來說也很快了。文章對中國經濟未來表示樂觀:“中國增長將能夠維持城鎮人口特別是中產階級的持續增長,盡管現在中產階級的人數很少,但中產階級終將成為中國的多數”“對中國保持樂觀最大的理由還在於中國企業已經成為創新的發動機”。最新一期《經濟學家》刊文繼續給中國經濟打氣。文章說,對中國經濟的信心體現在三個方面:民眾收入水平的提升為服務業發展帶來巨大動力;制造業發展有著堅實的基礎;民營經濟強勢發展帶來了新的增長動力。文章引述中歐商會主席伍德克的話說,“中國經濟未來一到兩年內可能面臨一些挑戰,但長期商業發展前景是積極的。歐盟企業期待分享中國未來的增長紅利。”

  “五年計劃是中國經濟進化過程中的幸存者。”《南華早報》13日評論稱,它是已經逝去的前蘇聯時代的遺物,盡管那個時代的指令體系中的其他特征都已逐一消弭崩裂,比如工業生產目標和固定市場價格,但五年計劃存活了下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對於一個仍然相當集中化的體系來說,還很有價值。

  “五年計劃對中國經濟貢獻很大”,何偉文對《環球時報》說,五年規劃是短期政策加上長期願景,需要政府有強大的行政力。

  “中國和蘇聯都是從第一個五年計劃起飛的。”中國社科院學者聞一曾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1953年—1957年的中國“一五”計劃遏制了國民黨政府遺留下來的惡性通脹,基本上完成對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並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蘇聯在“一五”計劃期間,興建了各種重型機械廠、汽車制造廠、拖拉機廠等,使全蘇機械生產總量提高了3-4倍。這個發展階段為蘇聯輕重工業發展不均衡留下隱患,但也為蘇聯贏得衛國戰爭打下了基礎。除前蘇聯陣營國家外,印度、韓國、埃及、馬來西亞等新興國家也都曾實施過五年計劃。印度至今已推行了12個五年經濟發展規劃,使得印度成為“金磚國家”之一,並在全球軟件、金融服務業占據重要一席。而從1961年至1996年,韓國在實施了7個五年計劃後,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漢江奇跡”。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