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網13報道稱,世界經濟似乎正處在一個岔路口。走其中一條路,意味著2016年世界經濟狀況可能要從平庸惡化為極糟;而走另一條,意味著自2008-09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正常化進程將幸運地延續下去,全球經濟將變得更平衡、更具可持續性。沒人能確定世界將走哪條路;也沒人知道政策力度是否大到足以影響結果。
毫無疑問,全世界銳利的目光都聚焦在這些風險和挑戰上。恐懼在今夏人民幣貶值後急劇上升,突顯出人們對中國經濟前景正迅速惡化以及其他昔日全球經濟明星國家(如巴西、俄羅斯)衰退加深的擔憂。全球股市剛剛經曆了自2011年以來表現最糟的一個季度。
伴隨金融市場的疲弱,資本回撤到了位於發達世界的“避險港”,大宗商品價格一落千丈,世界貿易增長仍停滯不前。由於中國占全球產出的16%、占全球預期增長的近3 0%,不久前還是世界經濟可靠引擎的中國,如今被視為世界經濟的薄弱之處。經合組織稱:“全球增長的主要風險在於中國超出預期的增長放緩。”
在花旗等投資銀行預測2016年出現全球經濟衰退之際,各國官員積極希望避免像2008年衰退到來之前那樣被打個措手不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裏斯蒂娜·拉加德表示,由於“經濟前景下行的風險已經增加——尤其是對於新興市場經濟體而言”,在此般“困難且複雜”的時刻,世界主要經濟體亟需對策來應對問題。
繼2008-09年美英經濟體金融危機以及2011-12年歐元區危機後發生第三場危機,這種情景將源於2008年以來中國債務暴漲帶來的危險。在家庭、企業勒緊腰帶之前,2007年美國私人非金融債務達到了國內生產總值的160%,英國的這一比例接近200%。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中國早已超過了上述兩國的水平。
隨著增長放緩,償付並維持這些債務的能力便成了問題。違約及巨額損失可能隨之而來,引發金融部門脆弱性與破產的惡性循環,並導致信貸收緊,經濟前景更加黯淡。鑒於中國經濟的規模、它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及金融聯系,世界其他國家可能無法忽視這樣一場危機。
雖然存在這么多切實、貌似可信的擔憂,但世界還未遭受一場新的經濟風暴的沖擊。雖然中國受到質疑的經濟數據仍顯示經濟年增速為7%,但不可否認,中國正在從建築與重機械業投資向消費和服務再平衡。世界其他許多大型經濟體的境況和經濟數據也遠算不上很糟。
仍為世界最重要經濟體的美國正在考慮啟動10年來的首次加息。這反映了美國經濟複蘇已經成熟,實現就業增長的努力也已成功。美國失業率已降至曆史正常水平。美聯儲主席珍妮特·耶倫對為何決定9月不加息的解釋是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她已明確表示,認為美國經濟前景強勁,負責確定利率的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同僚也持同樣看法。
“當前,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多數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成員預計,達到(充分就業和穩定通脹的)條件後,我們可能需要在今年晚些時候邁出提高聯邦基金利率的第一步,隨後漸進式收緊,”耶倫在9月份表示。
在歐洲,許多經濟指標看起來比2011年歐元區危機爆發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加積極。希臘今年已表現出它不再有能力讓歐元區其他國家經濟脫軌,而隨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消費者正在享受少有的淨收入增加。
貨幣、財政政策隨時待命,准備應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前景,未來幾個月還可能出台進一步貨幣政策刺激。
作為石油與金屬的大型進口國,中國從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中獲益,同樣受益的還有印度——世界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許多治理較好的大宗商品出口國受益於貨幣貶值,在沒有顯著提高通脹率的情況下抵消了降價對國內造成的沖擊。
凱投宏觀分析師朱利安·傑索普認為,市場對今夏事件的震驚反應太過突然和過度:“因此,我們認為,主流觀點在追趕已經存在多年的趨勢,而不是說這種動蕩是一種新的威脅。”
如果真是如此,世界是在繼續以約為過去30年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長(其中有的國家做得好一些,有的差一些),而非正進入全球金融危機的第三階段,換句話說,是常態,而非非常時期。
對中國而言,如果這種務實的觀點站得住腳的話,那么中國政府在推動經濟由投資轉向消費再平衡的過程中會犯錯,但也會取得進展。
裕信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埃裏克·尼爾森說,盡管面臨許多選項,但2016年的世界不必選擇一條極端道路。“我們經濟學家喜歡預測未來道路是一片坦途,而一驚一乍者和危言聳聽者喜歡預測崩潰即將來臨,”他說。“也許保險的預測介於兩者之間:未來道路崎嶇不平,但情況在合理可控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