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紀錄”的資本市場
周一的全球資本市場迎來了多項紀錄,但主調是“黑色”。
在滬指創2007年以來最大跌幅的同時,日經指數也跌895點,創2013年6月以來最大跌幅。
澳大利亞股指下跌4.1%收於5001.3點,創2013年7月以來新低。印尼股市周一也暴跌至2013年12月份以來新低。泰國SET指數暴跌約4.7%,跌到2014年2月份以來最低水平。
就在歐美媒體驚呼亞洲危機重現之時,自身股市也未能幸免。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相繼“淪陷”……
就連一向堅挺的美股市場也“繳械投降”。道指周一一度暴跌超過1000點,最低跌至2014年2月份以來新低。美股三大股指期貨觸發熔斷機制,被暫停交易,最後以下跌3.57%收盤。
由此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已經顯現,債市、大宗商品、彙市接連“倒下”。
彭博大宗商品指數下跌1.2%,至86.79美元,是1999年以來的最低點。該指數涵蓋從雞蛋期貨到天然氣在內的22種大宗商品。3年來,該指數已跌去了40%,單是今年就跌去了近17%。
“恐慌”是這樣煉成的
“亞洲金融危機重演”、“全球股災蔓延”,一些外媒稱,這是一場新興市場的危機。也有人認為這是一場全球性危機,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發達國家政策工具空間日趨狹窄的背景下發生。
全球經濟重陷危機?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魏民並不認同,認為這只是一種恐慌情緒的傳導。“基本面沒有發生重大變化:美國經濟正在複蘇,但明顯動力不強。新興市場經濟雖然放緩,但也沒有出現大幅度的下調。”
美國亞洲金融協會主席張克也稱此乃“危言聳聽”,“國內國外資本市場已在高位,調整一下實屬正常。”
8月22日,VIX恐慌指數收漲46.4%,至28.03,創2011年12月份以來收盤新高,一周累計上漲120.65%,創有史以來最大單周漲幅。
有分析認為,新興市場下沉,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歐債危機解決未穩,諸多因素造成全球經濟複蘇不確定性引發的擔憂是恐慌的主要原因。
美聯儲的加息舉動很大程度上讓市場擔憂,美國會不會再次給脆弱的經濟體進行“抽血”。
這種“抽血”已經引發新興市場資本外流。《金融時報》稱,過去13個月已有1萬億美元的資本洪流退出新興市場,差不多兩倍於金融危機期間的資本流出。
“美國的政策肯定以美國利益為中心,利用量化寬松和貨幣收緊來調控自己的經濟複蘇。”魏民分析。
但西媒多把原因歸咎於新興市場的貨幣貶值。因為新興市場貨幣兌美元的彙率大幅下降,抑制了進口需求,壓低了總需求。但這種觀點經不住推敲,因為越來越多的分析傾向於,新興市場的需求對全球金融市場影響甚微。
歐洲剛剛解除警報,但希臘提前大選的消息又給世界經濟形勢帶來“變數”。有分析認為,美聯儲加息是個金融信號,是解體歐盟的開始。如果美國確定加息,希臘也有可能退出歐盟。
美國內部已經產生分歧。前財長薩默斯警告,在當下市場脆弱之時加息,可能會把金融體系的某些部分推入危機,帶來難以預料的危險後果。這和美聯儲7月會議紀要的鴿派聲音一致。
解決問題還需時日
“2008年金融危機是貨幣集中在虛擬金融資產上過高。”澳大利亞創新金融學院院長郭生祥拿這次金融動蕩與2008年金融危機對比,認為問題依然沒有解決。“財富依然集中在許多沒有實際財富創造者身上。”
這種狀況非常危險。“曆來資產泡沫化與商品生產之間的關系,都潛藏著周期性危機的巨大信號。”郭生祥解釋:“貨幣在某些資產上集中度過高,這些資產又在少數人身上過度集中,導致商品集中度過高且過剩,社會財富嚴重分化,寄息資本不但沒有正回報,反而負回報越來越多。”
解決之道就在於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產結構,“否則世界將有10-20年實質低迷期。”全球性金融動蕩可能只是開始,如不重視,可能會引發更大的恐慌。”
經曆了“黑色星期一”之後,美股周二的表現並不理想,先漲後跌。
本周晚些時候,世界多家央行行長將聚在一起交換意見。“之前之所以有些應對之策效果不佳,還在於各國央行政策並不協同,因各有盤算而擱淺。”魏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