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8

新聞分析:亞洲金融危機為何不會重演

2015-08-25
来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8月25日電(記者樊宇 陳濟朋) 恐慌籠罩的全球金融市場24日避險情緒急升。從亞洲到美洲,全球各市場主要股指大幅下挫,美國、日本和歐洲的股指跌幅在3.6%至5.4%之間。

  在全球經濟複蘇前景存在不確定性的背景下,新興市場成為不少人眼中的脆弱鏈條。全球股市集體下挫的同時,新興市場貨幣也劇烈波動。8月份,亞洲一些經濟體的貨幣彙率遭遇了2011年以來最大的跌幅。新加坡元對美元彙率下跌超過5%,韓元和泰銖下跌超過7%,馬來西亞林吉特和印尼盾分別跌了10.5%和14%。

  新興經濟體過去十年的飛速增長給全球經濟增色不少,並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幫助推動世界經濟走出低穀。而近幾年,世界經濟複蘇進程曲折多變,危機此起彼伏,新興經濟體“跑步前進”的速度放緩。

  金融市場動蕩說明了新興經濟體自身的脆弱,但類似於1997年那樣的新興市場金融危機會卷土重來嗎?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首先,雖然同樣是貨幣貶值,也要看貶值的幅度和時間跨度。相比過去的危機期間,林吉特和印尼盾在過去八個月裏基本算是穩步下跌。在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間,泰銖、韓元和印尼盾跌得更快更猛,分別貶值了38%、51%和80%。當泰國允許泰銖對美元彙率浮動時,泰銖單日跌幅達15%至20%。

  當時的情形是,新興市場貨幣因為幣值被高估而遭遇了投機性攻擊,因而加速下跌。國內利率過高迫使企業海外舉債,而本幣貶值則加重了以美元計價的債務負擔。海外資本大舉出逃,資本市場如驚弓之鳥。這一切造就了1997年至1998年金融和經濟劇震的“完美風暴”。

  盡管同樣是股市彙市的劇烈波動,但當前情況與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及2008年肇始於華爾街的金融危機有所不同,既沒有突發性金融事件發生,如雷曼倒閉、泰銖暴跌,也沒有出現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更重要的是,經曆了早前危機後,新興經濟體政府目前手中可使用的宏觀政策工具更多;亞洲地區經濟體普遍拋棄了固定彙率制,轉而采取有更大緩沖餘地的浮動彙率制度;沒有積累巨額經常項目逆差,外彙儲備更充足,銀行體系更為穩健。

  新加坡華僑銀行經濟分析師謝棟銘也認為,雖然也面臨風險,但這次新興經濟體的境況總體而言要好於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尤其是外彙儲備更加充足;企業盡管積累了一些以美元計價的債務,但這些債務遠不像上次危機時那么糟糕。

  美國財經媒體《巴倫周刊》援引美林美銀分析師克勞迪奧·皮龍的話說,如今亞洲地區政府資產負債表中外彙債務的比重已大大降低,且亞洲經濟體已經建立了流動性較強的境內債券市場,為政府借貸和資金支出提供了一項備選方案。

  國際金融協會經濟學家查爾斯·科林斯稱當前市場波動是一次典型的不確定性沖擊,短期內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但稱為金融危機還是言過其實了。

  從經濟基本面看,過度悲觀也找不到合理解釋。美國經濟正在穩步複蘇之中,歐洲經濟在企穩,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也一直在意料之中。

  《經濟學人》認為,盡管金融市場動蕩,經濟數據不佳,但中國經濟的再平衡仍在繼續。雖然增速有所減慢,但經濟結構出現了良性改變,如服務業正在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分析人士大多認為,恐慌導致的全面危機不會出現,但是新興經濟體的貨幣因為大宗商品價格暴跌、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美國加息預期升溫而承受的壓力仍不可小覷。隨著美國經濟持續複蘇以及美聯儲繼續推進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美元的趨勢是走強。這往往是新興經濟體的風險高發期,未來新興經濟體面臨的外部壓力可能隨美元升值進一步加大。一是加重以美元計價的償債負擔;二是加大本幣貶值壓力,加劇資本外流風險;三是加重大宗商品價格下行壓力,影響資源出口國的收入。

  分析人士也指出,新興經濟體對區域性金融危機苗頭要有充分思想准備,合作應對是唯一出路。新興經濟體央行有必要建立磋商機制,聯手應對這次金融市場動蕩,共渡難關,盡最大努力防止貨幣競爭性貶值而互傷,防止資本市場傳染式暴跌。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