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署名文章:國家統計局局長王保安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解讀上半年主要經濟數據
——中國經濟:“穩”在何處,“好”在何方
新華網北京7月16日電 人民日報7月17日署名文章:國家統計局局長王保安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解讀上半年主要經濟數據——中國經濟:“穩”在何處,“好”在何方
人民日報記者 朱劍紅
“穩”在何處,“好”在何方?
問:7月15日上午,國家統計局公布上半年主要經濟數據,經濟運行呈現出“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作為國家統計局局長,您認為“穩”在何處,“好”在何方?
答:今年上半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和持續呈現的經濟下行壓力,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科學決策,著力創新宏觀調控機制和方法路徑,加快推進體制改革與制度創新,主動引領新常態,著力培育新動力。經濟運行總體上處在合理區間,主要經濟指標逐步回暖,積極因素不斷增加,呈現“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經濟運行緩中趨穩——
一是增長穩。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其中,二季度增長7%,與一季度持平。二是就業穩。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1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71.8%,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1%左右。三是價格穩。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3%,漲幅與一季度基本持平。四是農業穩。夏糧產量達到2821億斤,比上年增產89億斤,增長3.3%。五是收入穩。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6%,比經濟增速高0.6個百分點。
發展態勢穩中向好——
一是回升勢頭好。在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政策措施的推動下,主要經濟指標逐月企穩回升。生產方面,4、5、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5.9%、6.1%和6.8%,增速分別比上月加快0.3、0.2和0.7個百分點。需求方面,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11.4%,增速與1-5月份持平,終止了持續回落的態勢。5、6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分別實際增長10.2%和10.6%,分別比上月加快0.3和0.4個百分點。6月份,出口總額同比增速由負轉正,增長2.1%。
二是房地產銷售轉好。房地產帶動效應大,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房地產市場好轉對經濟穩定增長至關重要。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房地產市場明顯回暖。上半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由負轉正,同比增長3.9%,為2014年以來首次正增長;商品房銷售額增長10%,一季度下降9.3%。6月份,商品房銷售額同比增長32.1%,銷售面積增長16%。商品住宅庫存有所下降。5月末,商品住宅待售面積自2014年來首次出現下降;6月末延續下降態勢,比上月末減少191萬平方米。
三是經濟結構趨好。從產業結構看,第三產業比重繼續提高,國民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5個百分點,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9.5%,比上年同期提升2.1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高5.8個百分點。從需求結構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提升。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拉動GDP增長4.2個百分點,貢獻率為60%,比上年同期提高5.7個百分點。
四是經濟運行質量好。突出表現在單位GDP能耗進一步下降。上半年,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降幅比一季度擴大0.3個百分點;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17.1%,比上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
五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形態快速顯效,體現了“發展依靠人民”,有效激發了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市場主體數量繼續快速增加。上半年,全國新登記注冊企業同比增長19.4%,注冊資本增長43%。非公有制經濟活力有序釋放。上半年,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增加值增長8.1%,比規模以上工業快1.8個百分點。“眾創空間”拓展創業新局面。從我局相關調查看,6月份,創業人員占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比1月份上升了0.11個百分點;在新增創業以及准備創業的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曆人員占58.98%。
我還想特別指出,盡管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0.4個百分點,但符合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增速換擋的客觀實際,也符合典型經濟體的一般規律。1956-1973年,日本GDP年均增長9.2%,之後經濟增速顯著回落,1974-1991年,年均僅增長3.7%。1951-1960年,聯邦德國GDP年均增長8.2%,1961-1970年回落至4.4%,1971-1991年進一步回落至2.7%。1966-1995年,韓國GDP年均增長8.4%,1996-2011年回落至4.2%。
緩中趨穩、穩中向好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問:您認為,上半年我國經濟運行能夠實現緩中趨穩、穩中向好,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答:我國經濟能夠逆水行舟、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黨中央、國務院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正所謂“綱舉則目張”,科學決策、精准調控就是經濟實現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綱”。
“治大國若烹小鮮”,駕馭中國這一全球最大的轉型經濟體需要高超的“手藝”。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雖然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總體還不高,人均水平還比較低,地區差異較大。
尤其是現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處於“三期”疊加的關鍵時期,經濟運行中的“兩難”問題增多,宏觀調控需要把握好各方面的平衡。首先,要把握好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穩增長和調結構是對立統一的,穩增長可以為調結構創造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為調結構爭取必要的時間和空間。調結構從長遠看能創造更新、更大、更高的需求。但從當前看,意味著新舊經濟動力的轉換,在短時期會加大經濟下行壓力。因此,宏觀調控迫切需要在穩增長和調結構中尋求平衡,找出最佳結合點。其次,要把握好保持適度流動性與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平衡。一方面,金融和實體經濟相輔相成,經濟發展需要資金支持。而當前,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比較突出,需要保持適度流動性。另一方面,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多年積累的房地產、產能過剩行業、地方政府等領域的債務風險有所上升,如果過度放松銀根可能導致全社會杠杆率進一步提高,增加金融風險。第三,要把握好增加工資性收入與增強市場主體活力的平衡。我國勞動力市場供求格局已發生深刻變化,勞動力成本上升具有剛性,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使我國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加速向東南亞等國家轉移。在這種情況下,宏觀調控既要惠民生,又要強實體,還要拓展國際市場。這些兩難問題考驗著宏觀調控的智慧與藝術。
面對這些兩難問題,黨中央、國務院既保持戰略定力,又積極主動作為,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巧婦善炊,精准操作,既利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以簡政放權、放寬准入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以市場力量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又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圍繞穩增長、強實體、控風險,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力度,包括適時降息降准、減稅降費,及時下達地方政府新增債券和置換債券發行額度,加快推進7大類重大投資工程包建設和6大領域消費工程,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積極推廣PPP模式等。這些政策舉措取得了積極效果,我國經濟實現了緩中趨穩、穩中向好,充分說明黨中央、國務院的宏觀調控是科學的、正確的,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及時的、有效的。
穩中向好態勢能否保持?穩增長靠什么?
問:下半年,國民經濟能否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的態勢?穩增長靠什么?
答:綜合分析我國經濟面臨的環境和條件,我們認為,下半年國民經濟總體上仍將延續上半年穩中向好的態勢,有信心、有能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信心來自於五個“支撐”:
一是基本面支撐。大國經濟市場廣闊,回旋餘地巨大,韌性強。尤其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仍未完成,與發達經濟體甚至部分發展中國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從工業化來看,盡管我國工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已居世界前列,但在技術更新、產業升級、提高附加值等方面仍有很大潛力,尤其是在一些高精尖領域如數控機床、精密儀器、發動機設計制造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從城鎮化來看,2014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為54.77%,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並且,我國城鎮化質量不高,其中1.7億農民工多數沒有城鎮戶口,尚未市民化,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我國城鎮化提升都有較大空間。這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來源。根據我局測算,過去10年間,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平均拉動投資增長3.7個百分點,拉動消費增長1.8個百分點。
二是政策效應支撐。下半年,黨中央、國務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效果將會進一步顯現。從財政政策看,上半年,國家出台了包括下達地方政府新增債券和置換債券發行額度、實施7大類重大投資工程包等在內的一系列財政政策措施。其中,僅鐵路、城市軌道交通、機場建設等大型基建項目投資額度就超過8000億元。截至5月底,7類重大工程包已開工221個項目、33個專項,累計完成投資3.1萬億元。下半年,隨著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地方融資平台融資功能有所恢複等,已開工項目建設進度有望加快,加上新項目的開工,預計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回升,帶動全部投資增速的企穩回升。從貨幣政策看,上半年,中國人民銀行2次普降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3次實施定向降准,3次下調人民幣存貸款基准利率,並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在保持流動性充裕的同時,為棚戶區改造等提供長期穩定、成本較低的資金來源。由於貨幣政策調整到傳導至實體經濟往往存在時滯,預計下半年這些政策效應將會更加突出。此外,從曆史經驗看,通常商品房銷售回暖後經過半年左右的時間,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相應回升。這意味著下半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很可能繼續回升。
三是體制機制支撐。首先,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提速,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毫無疑問將提高發展效率,增強創新動力。市場對創新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也加快顯現。其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格局的加快形成,無疑將激發澎湃的發展動力。21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後置審批,“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加快實施;各類創業集聚區、創客中心、服務平台蓬勃發展。這為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發展動力提供了體制機制支撐和保障。
四是區域協同支撐。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進一步拓展經濟發展空間,黨中央、國務院出台了“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三大區域戰略,必將帶動相關產業、相關地區的發展。例如,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已快於總體出口增速。另外,中西部地區的後發優勢仍較明顯。中西部地區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仍較為短缺,特別是鐵路、公路、水利、電力、生態、民生等建設投資需求巨大。國家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民生建設投資力度,今年鐵路建設總規模繼續維持在8000億元左右,其中主要向中西部傾斜,這將有利於推動中西部地區後發優勢的釋放。
五是發展信心支撐。黨中央、國務院有應對各種複雜環境、各種矛盾問題的經曆,有教訓、有經驗、更有能力。這就是我們信心的根本所在。
再從市場角度講,當前的市場預期比較穩定,發展信心有所增強。6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2%,與上月持平,連續4個月高於臨界點,呈現小幅擴張的態勢。其中,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和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均高於臨界點,反映出生產和市場需求均有所回升。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保持在53%-54%的區間運行,持續處於景氣區間,其中6月份為53.8%,比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上半年,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同比增長1.6%,增速比1-5月份加快1.1個百分點。二季度,工業企業家信心指數為114.5%,仍位於景氣區間。
國民經濟還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
問:您認為,國民經濟要實現穩中向好,還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
答:在經濟運行出現一系列積極變化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國內外經濟環境依然錯綜複雜,我國經濟企穩基礎尚不牢固,向好勢頭仍需鞏固。
從國際看,世界經濟複蘇緩慢,不確定性有增無減。美國經濟雖然二季度有所好轉,但加息時點漸近,後期走勢有待觀察。歐元區在歐央行量化寬松政策的支持下,經濟出現企穩跡象,但希臘債務危機仍是影響其持續複蘇的隱患。日本經濟雖走出通縮,但增長態勢疲弱。新興經濟體受美元走強及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滑的影響,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近期,世界銀行對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由增長3%下調到2.8%。世界經濟增長緩慢,加劇了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由此導致國際貿易總體低迷。根據世貿組織統計,2012-2014年,國際貿易量增速連續3年低於世界經濟增速,2015年一季度,全球貿易量僅增長0.7%。在這種情況下,我國貿易難以獨善其身,出口壓力不斷加大。“天下盡秋色,一室難為春”。上半年我國出口僅增長0.9%,完成全年目標難度較大。
從國內看,我國結構調整的陣痛仍在持續,新舊動力轉換尚未完成,產業、地區、行業分化明顯,下行壓力仍較大。
一是產能過剩問題依然突出。主要是傳統行業多年積累的生產能力嚴重過剩,產能利用率偏低。在市場總體供大於求的條件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連續40個月同比下降。上半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4.6%,降幅比上年同期擴大2.8個百分點。其中,6月份同比下降4.8%,降幅比上月擴大0.2個百分點。
二是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問題突出。受產品價格下跌、銷售放緩、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企業利潤增長放緩。1-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僅增長1.3%,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6.8個百分點;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95元,比上年同期上升0.05元;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0.8%,上年同期為增長9.8%。
三是局部地區和部分領域穩增長壓力加大。在總體偏緊的市場環境下,部分老工業基地和資源枯竭型城市抗風險能力低,經濟出現了持續下滑。部分地方財政增收困難,就業壓力也有所加大。例如,上半年,東北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2%,降幅比一季度擴大0.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員下降9%,地方本級財政收入也出現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是轉型的陣痛,克服這些問題和困難,需要一個過程。只要我們處理好“穩”與“進”的關系,堅持穩政策、穩預期和促改革、調結構的結合,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格局,這些問題可能都不會再是問題。
靠什么實現國民經濟行穩致遠?
問:我們怎樣才能克服當前經濟中的困難和問題,進一步增強發展動力,實現國民經濟行穩致遠?
答:我認為,要把握好三點:
一是從短期看,要充分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穩增長的要害是穩定總需求。從消費看,近年來消費一直保持平穩增長,對於促進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由於消費主要取決於收入水平,在收入增速不發生明顯變化的情況下,在通過創新、增加有效供給來創造新的消費需求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消費增長短期內難以大幅提升。從出口看,受世界經濟複蘇緩慢、國際貿易持續低迷、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競爭的雙重擠壓,加上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出口結構轉型等多種因素影響,我國出口短期內難以明顯改觀。因此,穩定總需求的重點就是要穩投資。穩投資不是要像以前一樣大水漫灌,而是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重點投資那些有利於促進產業升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領域和產業,如城市地下管網、環境保護、民生改善等相關基礎設施,要防止形成新的產能過剩。同時,要創新投資機制,混合投資主體盡可能采用PPP模式,提高投資有效性。
二是從中長期看,轉型升級關鍵要靠創新。我國經濟要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最根本的是要推動技術創新,創新不僅能突破技術瓶頸制約,也能創造新的需求。過去,蒸汽機的發明推動了工業革命的興起,電力的發現帶領人類社會跨入電氣時代;今天,互聯網信息技術帶來了生產生活方式的革命性變革,不斷激發和創造新需求。比如,iPhone手機和iPad的出現,都是創新創造需求的生動例子。“互聯網+”使得傳統制造、商業、服務的行業邊界正在被打破,企業生產、服務流程不斷重構,新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新的市場需求不斷被激發。
三是從保障機制看,歸根到底靠改革。穩增長也好,調結構也好,創新驅動也好,最終都要通過釋放改革能量,創新改革機制,為經濟的轉型升級、穩定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改革的關鍵是讓市場真正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從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看,深化改革應體現和聚焦在“四放”上:
全面放開價格管制。真正讓市場發現、形成價格,這既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標識,也是准確傳導信號、引領產業發展升級的基本要求,從根本上解決資源優化配置問題。現在PPI同比40個月下降,CPI也在低位,是深化價格改革、放開價格審批管制的有利時間窗口。要圍繞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縮減政府定價種類和項目,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擴大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健全節能環保價格政策等。
徹底放開產業准入。“可以有准入門檻,但不能有進入障礙”。相對於成熟市場經濟體,我國產業准入還存在較多限制,存在“玻璃門”、“旋轉門”等問題,限制市場競爭,不利於發揮市場優勝劣汰的作用,制約產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要有效破除資源壟斷,徹底打破行政壟斷,讓每一個中華兒女在每一個領域都有創業的權利。要切實打破市場壁壘,消除社會資本在市場准入、投資途徑等方面的障礙,營造權利平等、機會平等的投資環境。要為社會資本參與交通、能源、信息、航空、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進入醫療、養老、文化、旅遊、體育等服務業領域掃清障礙,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開更大空間。
加快放松科技管理。打造創新型國家,實現創新驅動離不開科技進步,而目前行政性辦科技和行政性配置科技資源狀況較為普遍,存在科研項目與市場脫節、成果轉化環節過多等問題。要進一步放松科技管理,促進產學研相結合,以市場機制配置科技資源,推動科技產業化、產業科技化,推動形成“萬眾創新”新形態,為我國經濟高質量增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同時,要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技術路徑、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
深度放活國有企業。國有經濟在我國占據重要地位,國企改革事關經濟增長的新空間和新動力,事關營造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加快構建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激發國有企業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對於穩定經濟增長、推進結構調整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當前,尤其是要加快國有金融機構的改革,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在加快民營金融機構發展的同時,要改進完善國有及國有控股金融機構的經營監管、考核制度和運營機制,既給壓力又給動力,調動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支持創業創新的內在積極性。
總之,要立足穩增長,著力調結構,拼力促改革,以相機性、緩沖性的宏觀決策,以效率導向性、機制創新性的改革舉措,適應引領新常態,轉型升級上台階,紮實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