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1

新年談創業大計

2015-01-07
来源:香港商报

  時間猶如白駒過隙,轉瞬間2015年已經到來。餐協謹在此祝願各位會員和讀者:新年進步,萬事如意!

  2014年已成歷史過去,於此一年,飲食業有何得失?箇中喜樂如何?我們將在收集得更多資料后,在下期會詳盡的向各位報道和分析過去,展望未來。

  新年新開始,剛開始投身社會的年輕人,或是在職場打滾多年的人,往往有這個想法:與其被上司頤指氣使,何不自己考慮創業,就算賣「鹹脆花生」,好歹說也是老闆呀!

  本地的創業情况分析

  香港是否一個創業的好地方?財經雜誌《福布斯》比較全世界的城市和地區,將香港列為矽谷和紐約后的最佳創業城市。世界銀行將香港開辦公司的方便程度列為全球第五,可見香港在世界各地受歡迎的程度。事實上註冊一家公司,在香港只需經過3個程序,前后不需三日便可完成;同樣的做法,在菲律賓要15個步驟,最快也要一個月呢!

  香港的稅制亦非常簡單,就只有利得稅、物業稅,以及户員強積金,合共22.9%,這比起菲律賓的44.5%低得多了。稅務簡單,稅率又低,難怪成為不少外來投資者的天堂。

  早前Google與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訪問了612位本地創業家,聯合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本地創業生態系統由2009年至2014年,錄得近300%增長,而本地的共用工作空間(Co-workingSpace)數目由2009年的1個已飆升至去年的22個。根據政府公司註冊處顯示,2013年的新公司註冊數目超過17萬家,去年只是上半年又增加接近10萬家,創業之蔚然成風可見一斑。

  但另一方面,由康乃爾大學、INSEAD(歐洲工商管理學院)、WIPO(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共同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涉及143個國家,覆蓋全球93%人口)謂,香港2014年雖仍可保持全球首10大,但已從2013年的第7位跌至去年的第10位,在亞洲也被新加坡趕上,這與人才培訓不足及創新產品欠奉不無關系,實在值得香港人警惕呢!

  「創新」與「創業」往往有密切的關系,但香港文化并不鼓勵冒險及創新,往往強調入大公司謀求安穩。况且缺乏經濟基礎及財政保障使創業變成高風險的行業,長輩不希望年輕人接受創業的艱辛,加上本港主流行業的就業機會充裕,人們傾向較低風險的職業。「在矽谷搞初創企業就像RockBand般有型,你會獲得尊重與欣賞。反而在香港搞創業,會被人認為黐線,找不到工作才冒險創業。」一位創業者這樣形容。

  的確,大企業重視穩定性,較循規蹈矩;自行創業或在初創企業工作,靈活性更顯重要,許多決定是本着「博一鋪」心態,對一些反傳統,想創新的人可能更為適合。

  無論如何,創業是有可能失敗的,要有心理準備,但過程中所學到的籌募資金能力、創業經驗、思維擴闊卻都是彌足珍貴的。社會應用正面的觀點,積極看待這些冒險家,而不應采取冷嘲熱諷的態度。

  創業無分年齡

  當談到創業的時候,我們一下子就會想到,這都是年輕人的玩意。

  當然年輕人更多接觸新科技,思想更為敏銳,而且有的是青春和時間,故創業成功故事更多。

  像一對港人兄弟,去年便研發了智能咖啡機Arist,而且在群眾集資平台Kickstarter籌得逾84萬美元,產品已引起國際關注,公司收得來自30個國家的過萬定單,連星巴克(Starbuck)都邀他們往美國總部商討合作。這自然是成功的例子。

  這部咖啡機以智能手機操控,特點是利用內置的程式,根據不同咖啡豆和用家個人風格而作出專業處理。既可以調節個人喜好,又代替了咖啡師的專長,省卻排隊的麻煩。

  中年創業也見輝煌

  麥桂培的添好運,是本港米芝蓮摘星小店的成功故事。麥桂培是在40多歲,正值金融海嘯時才創業的,「人生有幾多個十年?」冒險一博之下,終於踏上成功路。如今本港有5家,台灣亦有分店;連遠至越南,亦有添好運的足印,店舖設在高級酒店內。

  退休創業亦有人在

  人稱大師姐的麥麗敏,是著名食家江獻珠的入室弟子。

  她在58歲從IT界退休,決定建立一個有香港特色的自家品牌。

  對食材的嚴格要求和講究,對包裝的認真設計,使出品倍添特色,加上在IT的管理經驗,幾年過來,如今旗下食品已過30款,年營業額是八位數字了。三位香港人的創業事例,會否給我們一些啟示呢?

  石健

  楊維湘喪禮極盡哀榮

  香港餐務管理協會永遠會長楊維湘先生於2014年12月19日(星期五)舉殯,數百同業、會員、親屬、朋友前往靈堂致祭,極盡哀榮。參與公祭的團體包括現代管理(飲食)專業協會、香港餐飲聯業協會、稻苗學會、飲食業職工總會、中華廚藝學院、香港餐務管理協會等。為楊維湘先生扶靈的有張宇人、郭亨斌、張成雄、黃偉中、陳首銘、邱金榮、潘權輝、楊位醒。

  楊維湘先生原籍廣東中山石岐,1929年出生,從事飲食業逾半世紀,集商人、作家、講師於一身,著書立說,傳授管理之道,培訓人才,孜孜不倦,推動業界發展,貢獻良多。楊維湘先生於11月29日凌晨安詳辭世,享年85歲。

  香港餐務管理協會會長潘權輝致悼詞表示,「老師的離世,是香港飲食界和香港餐務管理協會的重大損失,令大家不舍和難過。我們將永記老師的教導,繼承老師的遺願,為香港美食之都發光發熱貢獻力量。」

  永懷良師楊維湘

  楊維湘老師的離世,令我不舍和難過。我既是他的大弟子,亦是他的世交子姪,廿多年來的提攜指導,終生受用。

  60年前,父親潘雄安已和楊老師相交。當年楊老師在皇后大道中70號的中華百貨公司(現址為卡佛大廈)七樓的建國酒家任正部長,父親送貨到酒家,因而結識,時有往來;后楊老師轉往彌敦道美美酒樓任職,續找父親供應海味。父對楊之印象是酒樓中人罕見的溫文爾雅,為人老實慎重,沒有隨口的三字經,對人說話和氣。老實是潘家的祖訓,所以父親和楊老師相當投緣。

  1988年,「安記海味」成立15周年,我想出版一本關於海味的書籍,可是當年出版的飲食書籍,主題極少寫食材,遑論海味。恰巧在星島日報看到一個專欄,筆名是魯夫,寫了幾篇海味的文章,便設法打聽,輾轉知道這作者叫楊維湘,并取得聯絡電話。父親一看原來是舊朋友,於是打電話給他,告知出版計劃。楊老師一口答允幫忙,編著了《海味與乾貨》,中英對照,圖文并茂。此書是開創先河,影響很多食材書籍在后來面世,而飲食業中人均指內容實用,難能可貴,連海外唐人餐館亦視作鎮店之寶。

  楊維湘老師對食材的知識,令我很佩服,很想跟他學習。適逢他在北角星際文化中心開班授徒,我馬上報名成為第一屆的學員,同期有勞國安等。一周上兩晚課,每堂兩個鐘頭,老師講述酒樓的營運、接待客人、準備食材等,頭頭是道。因他是紅褲子出身,講學實用,很受學員愛戴。在課程結束后,大家不想就此各散東西,故不時找楊老師相聚,并醞釀成立一個組織,以交流餐管經驗和飲食文化。

  在一次組會的聚會,出現一位年輕端莊的姑娘。她是專程來接老師離開,大家也不知她是誰,及后幾次接送后,楊老師終於正式介紹:「她是我太太!」即是今天被人稱師母的楊關麗真。老師是一個很顧家的男人,對太太尊重,兩人很恩愛。

  餐協成立初期,會員不多,楊老師在會務上擔任要角,亦因他資歷深人面廣,處事穩重,令會務逐步開拓。他鼓勵我,教懂我很多東西,如上電視、做司儀、開講座等。有次會員相約晚上到藍田踢足球,老師守龍門,我作前鋒冲門,結果腳碰腳撞倒了,事后他常打趣說:一個凸,一個凹。

  老師有一句常說的金句:「龍威不如爪威!」忝為他的弟子,我會銘記老師的教導,把餐協的會務和自己的事業做得更好!

  潘權輝

  餐飲業和IT人有個約會

  2014年12月3日,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假政府總部會議廳為餐飲業舉辦了一場「中小企我和IT人有個約會」,香港餐務管理協會、香港餐飲聯業協會、稻苗學會、現代管理(飲食)專業協會的領袖除參加主禮外,并發動會員積極參與。

  副政府資訊科技總監(政策及數碼社會)林錦平在致辭時指出,餐飲業也有不少食肆采用餐飲電腦管理系統,改善樓面運作,避免「漏單」及提升效率;亦有一些食肆采用流動點餐系統,加快顧客點菜落單的流程;有些食肆更采用電子互動餐牌(iMenu),讓顧客親自挑選自己喜愛的食物,即時落單,提升客戶體驗。

  她說,社交媒體的流行亦為餐飲業提供了另一個宣傳途徑,建立與客戶的互動關系,擴大客戶網,并且透過社交媒體的互傳效應,加強推廣的效果,贏取顧客好評。雲端科技的興起亦帶動一些新的餐飲服務在港蓬勃發展。

  她希望通過活動,能進一步讓餐飲業中小企認識資訊及通訊科技如何幫助他們提升業務商機;同時亦可讓IT公司了解餐飲業的日常運作,為餐飲業提供更多實用的IT方案。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