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7日電(記者 徐揚 李雲路 辛林霞)新年伊始,英國《經濟學人》一則《東北再度陷入寒冬》的報導,引起各方關注。文章稱,中國東北三省去年前三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在全國31個省份中皆位列倒數五位之內。
這的確是事實。2013年以來,東北地區經濟增速持續回落,黑龍江、吉林和遼寧2014年前三個季度GDP增速在中國31省市中位居最後五位。其中,黑龍江省以5.2%的增速墊底。
作為中國從1953年至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起重點建設的工業基地,東北地區經濟全面下滑引起海內外關注。這讓人們聯想到上世紀90年代,經濟增速曾位居全國前列的東北三省出現工業經濟效益下滑的“東北現象”。
如今,並不樂觀的經濟狀況正讓這一區域呈現“新東北現象”。人們不禁要問,東北經濟到底怎麼了?
“在全國經濟下行明顯的大背景下,東北增長速度回落並不奇怪,但掉得如此之快,有些出人意料。”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趙玉紅認為,這是長期積累的深層次體制機制矛盾集中爆發的結果。
過去十年,是中國“鏽帶”復興的黃金十年。從2003年中國政府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以來,到2012年的10年間,東北三省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翻了兩番多,年均增速達12.7%,而同期全國平均增速為10.7%。
正是東北的“黃金十年”掩蓋了頑固的體制和機制性矛盾。去年以來,受全國經濟步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調整,東北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結構性問題集中顯現,造成目前的“寒冬現象”。
拼投資、拼能源、拼土地,東北依靠這“三拼”贏得了兩位數的十年增長,但全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三拼”就不靈了。這已成為東北三省政府和企業界的共識。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魏後凱撰文指出,東北落後的主要原因是靠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國有經濟所占比重較高、第三創新能力較弱等。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長期存在的深層次體制機制和結構性矛盾。長期以來,東北地區的二產比例較大,三產比例偏小。
根據吉林省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該省三次產業的結構比例為11.6:52.8:35.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0%、57.5%和37.5%。能源結構偏大亦是困擾黑龍江省經濟發展的問題,2014年前三季度,能源工業占黑龍江省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高達56.2%。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中國化解過剩產能、調整經濟結構步伐的加快,東北地區或將面臨更嚴峻的形勢,三個省份都將把2015年經濟增速定位在5%-6%之間的較低水準。
“正如汽車彎道行車要放慢速度一樣,轉型、改革必然要犧牲速度。”東北財經大學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齊鷹飛教授認為,儘管東北老工業基地出現了嚴重的經濟下行,但如果悲觀看待就陷入短視的誤區。
作為中國的主糧倉和工業搖籃,東北在中國經濟版圖中的地位無可取代,並且將繼續發揮壓艙石的重要作用。從當前的經濟資料看,東北就業、物價“雙穩”,結構調整正在推進,經濟盤面長線仍然看好。
1-9月份,黑龍江省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均有增長,全省城鎮新增就業60萬人,9月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4%,就業形勢相對穩定。
遼寧省在去年前11個月,全省登記失業率3.37%,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1.7%,低於預期目標;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達到40.4%,同比提高了0.7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明顯高於工業平均增速。
多位工商界人士表示,東北振興再出發,要用好老優勢,適應新常態,按照新思路,走出一條新路。
“政府要真正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來自遼寧鞍山的一名製造業私營企業老闆說,為什麼東北企業一張嘴就是希望得到政府的幫扶,就是因為政府管得太多、太死,釋放不了企業自身的活力。
“東北的體制和機制性問題,相當程度上是政府仍沿用計劃經濟的管理手段。”齊鷹飛說,東北要走出所謂的“寒冬”,要有新的“三拼”:拼改革、拼市場、拼創新。
國務院在去年印發《關於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指出,要求抓緊實施一批重大政策舉措,鞏固擴大東北地區振興發展成果、努力破解發展難題、依靠內生發展推動東北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雖值寒冬,東北經濟並未“休眠”,許多亮色在孕育新的希望。
大連萬達與百度共同斥資1.84億美元建立電商合資企業,大連另一家百貨企業大商集團開通了“天狗網”,引領傳統零售業升級;從瀋陽本土崛起的國內頂尖機器人製造企業新松公司,訂單合同滿滿,最近還推出送餐機器人這樣的親民產品;連接北京到瀋陽、瀋陽到丹東的高速鐵路正在加緊施工,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取代了產能過剩的投資建設。
前不久,遼寧省省長李希在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說,真正的創新不是“管”出來的,不是一廂情願地扶持出來的,也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放”出來的。
東北三省明年將繼續推進簡政放權,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黑龍江省科顧委主任陳永昌表示,當地對經濟發展開出的藥方包括削減行政審批權力,設立企業家投訴中心等,通過改革審批制度和優化投資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專家指出,不能用一城一地的得失來衡量一個區域的發展前景。目前東北遇到的暫時困難是“復興螺旋”,並不是墜入深淵。相反,在經濟低迷階段,嗅覺靈敏的資本往往會反向操作,能夠在東北尋找到更多商機。
2015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立足於“拼改革”“拼市場”“拼創新”的東北經濟將最終“破繭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