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1

城鎮化對促進消費仍有大的拓展空間

2014-12-16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作者:嚴先溥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大大拓展了經濟發展和就業空間,促進了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當前中國經濟持仍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不確定因素較多,尤其是外需的萎縮對國內經濟帶來的負效應需要內需來添補,而從內生發展動力看,城鎮化仍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強勁動力。繼續加快城鎮化建設,將進一步擴大內需、推動經濟增長,優化城鄉經濟結構、促進社會協調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說,工業化是創造供給,城鎮化則主要是創造需求,是擴大內需、拉動增長的持久動力。城鎮化帶動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帶來消費需求的大幅增加,同時還產生龐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以及住房建設等投資需求。如果培育得當,城鎮化將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事實證明,城鎮化健康發展對于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擴大內需、增加居民消費需求等具有重大意義。城鎮化蘊含著巨大的內需空間,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城鎮化將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為經濟增長提供強大、持久的內生動力。
 
  城鎮化對帶動經濟增長功不可沒
 
  一、加快消費增長。由于農村人口向城鎮的大量聚集,大大促進了消費的擴張,拉動了消費增長。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1-2013年我國城鎮人口年均增長3.6%,鄉村人口年均下降1.9%,也就是說近10多年來大約每年有2000多萬人由農村走向城鎮。據測算,目前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之比是1:3.1,即一個城鎮居民大概相當于3個農民的消費。城市化水平提高一個百分點,將拉動最終消費增長約1.6個百分點。2001-2013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4.9%,是消費增長較快的時期,這其中與城鎮化步伐加快是密不可分的。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消費逐漸占據了消費主導地位,自2000年以來,城市消費已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城市消費占總體消費比重近70%左右,這種主體地位逐漸得到穩固和加強。
 
  二、擴大投資規模
 
  農民工市民化,不僅有助于釋放2億多農民工的消費需求,還能夠拉動相關的投資。在城鎮化進程中,城鎮的發展和規模的擴大,可直接拉動固定資產投資。研究表明,每轉移一個農民工,大概需要10萬元的投資。如果每年能有效地轉移1000萬農民工,由此帶來的年投資規模不低于1萬億元。另據測算,每增加1個城市人口可帶動城鎮固定資產投資50萬元。以2013年數據計算,如果將城鎮化速度加快1.32個百分點,即多增加約2100多萬城鎮人口,將新增投資10.5萬億元,占全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34%,由此引發的投資增長不僅可以緩解鋼鐵、水泥等行業產能過剩的壓力,同時也能為新轉入的城鎮人口創造出大量就業機會。可見,城鎮化的發展對擴大內需尤其是投資規模的作用較大。
 
  三、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升級
 
  近年來,城鎮化的加快發展已成為經濟增長新的發動機。推進城鎮化可以從基礎設施建設和消費品市場擴大兩方面消化大量工業產品。城鎮化不僅僅表現為城鎮空間的擴展,更重要的是表現為人口的集聚和城鎮人口規模的擴大。城鎮化可以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推動服務產業的發展,從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各國的經驗都表明,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移,會產生巨大的消費累積效應。同時,城鎮化還能夠推動公共服務業(教育、醫療、社保、就業)、消費性服務業(商貿、餐飲、旅游)和生產性服務業(金融、保險、物流)的發展。
 
  實踐表明,城鎮化率的提高能帶來人均國民收入的明顯增長,由此可顯著提高居民購買能力;同時,大量農民進城落戶后,其消費傾向和消費結構將發生變化,不僅會從農產品生產者轉變為農產品消費者,而且會大量增加工業品消費。此外,城鎮化還可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城鎮為技術研發和推廣提供了廣闊的支撐平臺,是人力資本提高和知識積累的大熔爐,這為制造業結構轉型升級創造了條件。同時,城鎮發展還可以增加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和就業規模,提高服務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
 
  城鎮化提升的空間與潛力依然可觀
 
  一、中國國情決定了城鎮化仍是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歷史進程,呈現起步晚、波動大、復蘇慢、推進快等特點,目前正處于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隨著我國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城市與鄉村在資源、投入、能源、產業布局等方面存在較大競爭,城鄉矛盾也隨之而生,主要體現在城鄉收入、城鄉教育、城鄉醫療、城鄉就業以及城鄉的消費和政府的公共投入等多方面的差別。
 
  雖然我國城鎮化的發展具有復雜性和艱巨性,但目前城鎮化進程處于快速發展時期的趨勢卻不可改變,并且這種態勢還將保持較長時間。如果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化,對最終消費的拉動也將會有大幅度的提高。另外,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也將為有消費需求的農村地區創造良好的消費環境。
 
  從我國現實情況看,城鎮化蘊藏著巨大的需求潛力,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平臺支撐。第一,城鎮化拉動投資需求。初步估計:每增加一個市民,需新增綜合投資至少10萬元;城鎮化率每提高1~1.5個百分點,需新增1500~2000萬人,年綜合投資大概在1.5~2萬億元左右。第二,城鎮化拉動消費需求。我國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比約為3.1:1,農村勞動力和人口合理轉入城鎮就業和生活,其收入與消費必然會明顯增加。
 
  未來10年,我國城鎮化仍處在快速發展階段。從國際經驗看,城鎮化率在30%至70%的時期,是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2013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3.7%,正處于加速發展區間,未來發展空間仍然很大。具體來看,中西部城鎮化率與東部相比,仍有明顯差距。尤其是中、西部城鎮化率仍有15~20個百分點的提升空間,有可能成為我國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重要亮點。預計我國城鎮化率有可能每年提高1或1.2個百分點,2020年將達到60%以上。
 
  二、對最終消費需求的驅動力將更加強勁
 
  城市是消費的主要載體,城市化是拉動消費的戰略重點。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消費逐漸占據了消費主導地位,自2000年以來,城市消費已經連續10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占總體消費比重達70%左右,這種主體地位逐漸得到穩固和加強,將釋放巨大的消費能力。按近年來的數據測算,如果農村人均消費水平提高到城鎮居民平均消費水平的60%,平均每年新增消費規模將超過4萬億元。今后幾年,還有幾千萬農村人口將進入城鎮,會對消費形成更強大的帶動作用。在當前復雜而不確定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全球市場需求萎縮,由城鎮化帶來的國內市場規模擴大,不僅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產生的巨大需求有可能成為我國與主要發達國家互利合作的重要條件。
 
  三、推動消費釋放的歷史新階段
 
  各種跡象表明,未來我國將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未來10年新增城鎮人口將達到4億左右,按較低口徑,農民工市民化以人均10萬元的固定資產投資計算,也能夠增加40萬億元的投資需求。
 
  國際經驗表明,消費對GDP拉動的主導地位往往在一國人均國民收入達到3000~5000美元之間時得到確立并逐步加強。2013年,我國人均GDP已達6807美元。從國情看,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將不斷升級:即由生活必需品到耐用消費品的升級;由私人產品到公共產品的需求升級。
 
  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拓展內需增長新空間
 
  事實證明,城鎮化健康發展對于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擴大內需增加居民消費需求等具有重大意義。城鎮化蘊含著巨大的內需空間,依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強勁動力。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城鎮化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這將為擴大消費需求提供強大、持久的動力。需要注意的是,我國農村人口十分龐大,長期積累的城鄉二元結構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推進城鎮化是一項艱巨復雜的任務,也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需要牢牢把握城鎮化發展蘊含的巨大機遇,清醒地認識這一變化可能帶來的各種挑戰和問題,因勢利導,趨利避害,以城鎮化質量為戰略方向,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要從以下幾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要重視和解決城鎮化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特別是一些大城市中心功能區過于集中、人口增長過快、交通擁擠、環境惡化等問題。
 
  二要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大城市要加強和改進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根據實際放寬外來人口落戶條件。要注重從制度上解決好農民工權益保護問題,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擴大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面,有序引導符合條件的農民工進城落戶,幫助他們解決好子女教育、醫療、住房等困難問題。
 
  三是要引導農民消費向現代消費方式轉變。隨著知識經濟和科技不斷向消費領域滲透,城市新的產業部門會不斷出現,新的消費方式和消費制度也會不斷涌現,這就會對進城農民消費能力和素質有一個較高的要求。因此,要通過對進城農民的教育和引導,提升進城農民的消費能力,從而使其盡快適應現代消費方式,并盡快融入城市消費生活,最終提高自身消費水平和消費層次。同時加強農村金融建設、健全農村信用體系,轉變農民目前自我積累型的消費模式,引導消費模式向信用支持型發展,以期刺激農村消費需求,并激活相關產業,增強農村的經濟活力,促進農村城鎮化,實現城鄉互動發展。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