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讯】记者程功明、黄裕勇、林丽青报道:中国着名作家广东行东莞采风团昨日前往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松山湖等地参观采风。一路上,作家们登山揽胜,流连湖光山色,清幽雅境惹人醉。作家采风团团长、着名作家柳建伟称,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经过2000多年的融合,成为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元素,这是中国艺术家在创作中是所无法回避的。
昨日清晨,作家采风团一行乘坐电瓶车盘山而上,直登素有「南天圣地、百粤秘境」之称的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观音山顶。一路上,秋风飒爽,涛声阵阵,让人顿觉气爽神清。「空气真是好,」来自北方的着名作家柳建伟直呼,「观音山不像北方,整体环境非常好,空气很清新。」占地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的观音山森林公园园区,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远近闻名的天然氧吧。观音山森林公园内,景点林立,一步一景,主要景点有慈云阁、八仙过海、观音广场、财神殿、大悲殿、感恩湖、三十六级瀑布等。参观期间,作家们对观音山的一草一木、一雕一刻都非常好奇。在一块刻有古代辞赋的石碑刻前,着名作家蒋子龙仔细地观摩,不时与当地工作人员讨论。蒋子龙认为,东莞在珠三角是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这里产业与生态和谐共生,各种城市生态穿插其中,会给作家的创作带来丰富的灵感。他介绍说,在自己过往的作品中,已经融入了很多岭南文化的元素,这次来东莞采风,将会为其创作注入更多新的元素。
佛教文化韵味浓
登上观音山顶,雄踞观音山顶的观世音菩萨圣像格外壮观。圣像端坐须弥莲座之上,头戴宝冠,身着天衣,肩披帔帛,胸饰璎珞,左手持净瓶,右手结无畏金刚印,古朴典雅,栩栩如生。观音圣像前,香风缭绕,善男信女拈香点烛,诚心祈祷。浓郁的佛家文化氛围,让作家们心生肃敬,着名作家李贯通、阿城等也虔诚地在观音菩萨前礼拜。相传,观音山为观世音菩萨初入中土时首处停留之所,其山顶观音古寺,始建於盛唐,古寺因有观音菩萨幻化三十六法身之说,故千百年来,青灯不熄,香火不断……观音山工作人员介绍称,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建成时,择极具灵气的花岗岩,靠人工雕琢,历时三载,终铸成净高三十三米、重达三千多吨的世界最大花岗岩观世音菩萨圣像。作家们不由感慨,真是「不可多得的极具盛唐风采的石雕艺术精品」。「这麽高大的观音圣像在北方很少见。」柳建伟告诉记者,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经过2000多年的融合,成为中国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中国观音文化一直深入人心,尤其是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给中国带来了吉祥、平安等多重寓意,以后必定会产生很多以此为主题的文学影视作品。作为岭南一颗耀眼的绿色明珠,观音山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底蕴、美丽的自然风光,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向往和陶醉。2013年,观音山携手《人民文学》、《诗刊》举办了首届「观音山盃」美丽中国游记文学大奖赛、第六届全国游记徵文大赛、第六届观音山诗歌节等活动,吸引近万名文学创作者参与其中,通过文化及文学交流活动,发掘生态文化与佛教文化内涵,彰显观音山文化底蕴,打造旅游文化品牌。
作家第一村频出佳品
作家采风团一行昨日上午参访了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并与村里的作家们交流座谈。「希望作家们能多来东莞,体验东莞,到樟木头来体验、创作。」东莞市文联主席刘锦明介绍称,东莞市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创作,每年投资50万元资金,用於支持作家村发展和入驻作家们的创作。着名作家柳建伟在座谈会上表示,类似於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这样的作家村在全国并不少见,但像樟木头这样有政府经费资助的就非常难得。「中国作家第一村」,是一个由来自世界各地,在樟木头镇内各楼盘小区购房并不定期在此生活和创作的知名作家们,在当地政府引导和支持下,自发组成的社会组织。而正处於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新时期的东莞,恰好为作家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近年来,作家村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作家入驻,包括中国小说协会会长、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雷达、葛水平、王十月等众多实力派作家,此外,香港和海外的曹柱国、吴琼、冼锦艳等华人作家也已入驻。
打造优质作家服务平台
「有生花妙笔,留锦绣文章」。在作家村的门外,原广东省作协主席廖红球留下的对联,正是作家村斐然成绩的生动写照。2014年以来,「中国作家第一村」已获得7项文学艺术界的国家级大奖。包括作家张雅文长篇报告文学《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后,作家陈启文和丁燕又分别凭《命脉中国水利调查》、《低天空:珠江三角洲女工的痛与爱》,荣获全国第五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刘锦明介绍称,东莞市文联把作家村作为重点扶持的一个文学团体,全力支持和扶植。特别是在支持建设「作家工作室」方面,投入了数十万元,促成「作家村活动中心」和18间「作家工作室」的正式启用。记者发现,三层高的小楼房,分布有18间独立的作家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环境独立,静谧淡雅。一楼大厅处,展示不少入驻作家的作品。目前,中国作家第一村正致力打造写作、交流、展示、培训、教育五大平台,为入驻作家提供更多优质服务。
松山湖:科研带动东莞升级转型
位於广深港黄金走廊腹地的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坐拥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是一个在中国具有示范意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技新城,优美的生态环境获得到此采风的中国着名作家们的青睐,作家蒋子龙感叹,这里才是作家宜居创作的生活环境。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於2001年1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1月正式获国务院授牌,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作为东莞「四位一体」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松山湖要建设成为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成为东莞科学发展示范区、产业升级引领区,成为珠三角乃至全中国产业转型的科技中心,为广东探索科学发展新模式提供示范。曾先后被授予「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开发区」、「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省部共建中国东莞留学人员创业园」、「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区」等荣誉称号。
园区按照功能布局,从北向南依次划分为北部区、中心区、台湾高科技园和南部区四大片区:北部区是高科技产业、研发平台聚集区;中部区是教育、研发、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IC设计产业聚集及高新技术创业区,其中,台湾高科技园是台湾高端产业项目主题园区;南部区是研发总部、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生物技术产业区。为推动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东莞市政府及松山湖管委会与国内着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松山湖创建了18家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推动该市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据松山湖管委会负责人介绍,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自创建以来,通过产学研、科技特派员、技术支持等方式,在产品研发、设计、检测等领域,积极与企业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的合作,特别是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新兴产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东莞市科技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工研院服务东莞创新之路在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着名作家了解了工程院的运作机制,得知是由东莞市政府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同投入2.4亿元建设的新型科研创新机构,采用「政府-高校-企业-团队」协同创新模式,纷纷对东莞对科技发展的投入表达敬意。据了解,在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校的领导下,工研院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在制造学科的人才、科技、信息等优势,按照「立足创新、面向应用、服务社会」的学科发展思路,以「创新、创造、创业」为主线,探索出一条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创新之路。机器人基地提升传统制造业此外,东莞松山湖今年全力打造机器人产业新锐高地。近日,更在松山湖高新区举办东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暨珠三角机器人产业交流会。作为广东省重点培育建设的10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之一,松山湖在机器人产业布局上已经先行一步,目前正在围绕创新驱动战略打造机器人产业优质人才创新创业的新锐高地。松山湖将通过创新创业文化吸引优质人才及企业进驻,进而依靠全产业链的集聚效应推进制造业企业强化集成创新,成为珠三角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加速器。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是南粤百杰人才,在他看来,松山湖发展机器人产业的优势在於东莞制造业拥有广泛的转型升级需求。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往以「三来一补」为代表的代工微利制造模式已丧失市场竞争力,东莞的制造企业对提高技术工艺进行标准化精细化生产的意愿在不断增加,将给松山湖的机器人企业带来大量商机。据悉,拥有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广阔市场是东莞松山湖一大优势,但这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继续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帮助企业掌握机器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依靠创新驱动尽快拥有与世界领先企业叫板的资本。得益於过去近十年间搭建起的多个产学研对接平台和营造出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等优势,松山湖的机器人产业不仅产业链日臻完善,且已吸引聚集了一大批掌握核心零部件研发技术的创新领军人物和团队,这些人才已然成为助推园区机器人产业崛起的核心竞争力。
清新醉人作家赞环境宜居在松山湖科技发展取得巨大成果之际,松山湖还坚持「融山、水、园为一体」,「科技共山水一色」等彰显生态特色的发展理念,努力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这一切努力,也得到着名作家赞赏,他们都认为,要落户东莞,就要在东莞松山湖购房置业,因为这里的生态环境非常宜居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