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很多普通中国人的命运变迁,常常与一个词密切相关——城市。
每一年,很多人都会像候鸟一样,难以顾及前程的巨大未知,怀着「哪里才是家乡」的心理纠结,向充满悸动、要素汇集的发达地区涌去,只有在传统节日拨动所有中国人心中温暖的那根弦时,他们才会带着荣耀或者失落重归家门。
在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裂变与转型中,更好地解决这些矛盾、踌躇、挣扎,上升到国家意志,让国人更多地共享发展成果,便是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城镇化不断强调并加以深化其内涵的一个「新」字。而在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化的交融进程中,重庆的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不仅要解决人们习以为常的窘境:每年近400万重庆人离乡离土外出打工,更要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打造出一个更大的外部世界的机会之地,成为更多外来者的发展机会。其求「新」之路可谓任务艰巨。
而在对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其将原来「一圈」分为功能差异互补的三个功能区域,不仅剥开了我们长久以来对城市发展的个人意象,更以统分结合、条块结合的大开大阖,解构了指导城镇化进程高级阶段的城市群发展理论,合乎实际地开辟了城镇化进程的第二思想梯度。
1、破界:绘就国家中心城市的蓝图
历史经验表明,协调区域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一个足够强大的城市。
回望重庆百多年的城镇化进程,在其经济空间组合与历史变迁的相互交叠中,既有推动其发展的动力,也有让其止步的不可预知事件。历史如此,无人可以改写。然而,所有不可改写的现实,无不决定於发动未来的每个变革瞬间。
在如今的中国,无论多麽小的城镇,都有一个做大做强的梦想,更别说忝列中央直辖市的重庆了。然而,它有着比任何一个同级别乃至层级更低的城市更多的难以做大的现实障碍:数百公里内山川连绵、峰谷分割、区块零碎,世界范围内也只有美国东部宾夕法尼亚州、西弗吉尼亚州一带堪比。对於任何一种需要整体呈现出发展规模的大城市来说,这地方都不是一个绘制蓝图的最佳之处。
然而,恰恰在这不可行中,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改变了我们对大城市的认识,甚至改变了我们对现有城市群发展理论的循守。尽管它将原来围绕主城9区、以1小时交通联结为纽带的「一圈」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依托的是城市群理论,但却又大不相同。通过实地调研及与理论界探讨,我们的结论是,它极大超越了城市群的理论体系,从根本上突破了特大中心城市的成长框架和成长秩序。首先,它打破了城市群体系中的城市治理边界,将包括主城9区在内的20多个区县,以空间分工形式重新组合为三个发展层级的功能区域,构成重庆的大都市区;其次,它打破了城市群体系中的产业发展边界、要素流动边界,运用了城市群体系的分工思想,对每个功能区域进行了功能定位,在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的前提下,又鼓励每个功能区域的各个区县自觉、自主地寻找发展特色,而每个区县也都因为身处其中而备感机遇空前。
以辩证的眼光分析,其在重庆的现实上,打造重庆大都市区的战略框架,一方面是应对其地理开发空间碎片化的思维跳脱,巧妙地依托地理上的天然阻隔,打造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小」特色,并最终整合为经济能级上的「大」规模;另一方面,则是对中央新型城镇化理念进行的一次独辟蹊径的实践。再大的城市也是由不同的功能区块组成的,依靠内部分工体系运转,但城市越大,其运转效率越受制於「大」。而构成重庆大都市区的每一个区县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单元。在这里,原本将发展空间碎片化的山川峰谷,就成了这个特大型城市中的生态廊道,曾经的矛盾奇妙地转变成了让一切特大型城市羡慕的优势。试问,有多少个特大型城市,是处於山水环绕、阡陌纵横的景象中呢?
2、分治:解放被捆缚已久的手脚
在城市格局的重塑中,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推动重庆从小到大转变的战略关键,实际是在对大都市区的三个功能区域进行空间重构和功能调适,对原本参差不齐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的一种结构调整。简而言之,让体量够大的变得够强,让发展够快的避免快的弊端,让发展慢的进入快车道。这种调整渗透着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紧密结合的逻辑,以及统分结合的区域协调逻辑。
我们的调研结论是,「分区而治」本身就是打造新型特大中心城市工程的一部分,也只有「分区而治」才能解开这座城市从空间组合到精神融合的一切束缚。
城市发展新区的江津区,去年GDP增速为14.1%,居全市第四位,今年达13.6%居全市第三位。区委书记陶长海说,「市委要求江津做城市发展新区乃至全市发展的领头羊,虽然我们的基础跟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相比还有差距,但从条件到未来的展望上,我们还是有信心实现目标要求。以工业为例,在建项目和将建项目加在一起,两三年内有望实现3000亿的工业产值。」在产业规划上,该区制定了工业首位战略,谋划了装备制造、汽摩及零部件等五大产业集群。到今年5月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4户,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3户。
同在城市发展新区、原本工业总量较大的涪陵区,被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明确为综合产业基地。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田景斌说,「涪陵过去块头大,但含金量低,现在着重引进发展了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传统化工产业由基础化工向下游延伸转型。在继续总量扩张的同时,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招商引资策略上,通过抓配套引进,形成产业链聚集发展,通过抓都市功能核心区产业承接、与都市功能拓展区紧密配套,促进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去年引进资金221亿元,今年上半年已到位124亿元,皆超预期。璧山区因地制宜地谋划了「三加二」产业布局,以装备制造业、全市电子信息配套业、食品医药为主力,以智能机器人、直升飞机制造为新兴板块。区委书记吴道藩说,璧山将全面谋划如何承接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产业和人口疏解任务。
相对於城市发展新区,都市功能拓展区一直有着骄人的经济增速,总量扩张虽仍重要,但在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后,提档升级则属首要任务。江北区有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两种功能定位,区发改委副主任马渊介绍说,区委区政府首先按照功能定位,明确了以产业升级为主线、高端产业积聚等为主的发展战略,同时把全区划成了六个功能组团,确定了九个重点工程,作为江北区推进功能区域建设的一个抓手;其次,为推动经济发展提档升级,成立了由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和副组长的产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功能区域建设。
每一个功能区域的足够强大,虽各具特色,却并非孤立,它们最终将以自己的奋斗与创新,参与到一种更高级别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建设中。
3、融合:向区域协调发展高端化蝶变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在大都市区的构建上,注重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分工协作,但并没有把所谓「协调机制」作为大旗扛在肩上,也不是把精力用在建机构、订章程、做宣言上,其协调效应潜移默化地在「分区而治」中得以呈现。我们认为,其中关键,在差异化功能定位的政策刚性中,每一个区县都发现了那个「最好的自己」,也迅速尝到了「甜头」,每一个区县也都认识到,只有将自身的发展融入整体,自身的发展才有更大空间,「甜头」才能源源不断。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全面深化改革根本理念,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中得以充分体现。
横跨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的南岸区,是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重点区域,一如区委书记刘宝亚所言,这是一个有骨头有血有肉的综合性产业。而在确立以智能手机和物联网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主体后,该区自然而然就成为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以服务业为主的都市功能核心区,该区布局了辐射全市的电子市场、电子商务、数据中心;在都市功能拓展区布局智能手机研发制造、物联网(含车联网、智能家电等),与分布在其他功能区域的家电制造业、笔记本电脑制造、汽车等诸多产业形成了协同创新发展关系。「这里边最重要的创新就是协同创新,这也是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精髓之一。」两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商文江说,「我们的主导产业有五、六个,汽车和电子信息是支柱产业。在区域的协调协同方面,比如汽车,我们主要发展总装、集成,最多再加上核心零部件,其余的一般都不在两江新区布局了,都在我们周边,我们还要拉动一下别的区县。」当然,他也认为,两江新区的空间承载能力已不允许它对一个产业进行大包大揽。「自己如果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循环,在这个基础上加强与其他功能区域的联动,我觉得抗风险能力就更强了,就不会很脆弱。」
其实,重庆作为一个特大中心城市崛起的最显着标志,应该是被定位为构建服务业首位经济的都市功能核心区,能否成为中国西部的上海,或者美国东部的纽约。实际上,其六个行政区在落实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中,已渐露此等苗头。其中,渝中区处於290平方公里都市功能核心区的核心,确立了打造重庆的中央商务区、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对外开放中心、都市旅游目的地六大目标。区长扈万泰说,「现代服务业核心区是城市中心功能突破的动力所在、活力所系,目前渝中区有基础有条件,经过潜心的积累发展,全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6%以上。」而同样致力於金融服务业的江北区提出,要以新兴金融中心的定位与渝中区协调发展,「我们认为渝中区它有它的优势,我们有我们的优势,双方应该是共同发展,应该是双赢。」该区金融办党组书记罗有仁说,「我们这里金融机构这麽多了,并不仅仅为江北区服务。我们金融机构这麽多,但存贷款的增幅还低於周边地区。为什麽?我们的资金都投出去了,我们是不求所有,但求所在。」
也许,这就是对区域协调发展高端化最朴实,也最贴切的描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