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皖南黃山市黃山區新豐鄉的盛洪村南倚太平湖,北臨桃花潭,是黃山市最北的村落之一。盛洪村立足鄉土特色,充分挖掘本土資源,加快「農旅」融合,初步走出了一條美麗鄉村建設與美麗經濟互促共進的富民強村之路。
一張「認養卡」催化產業發展
盛洪村以小產區模式為突破口,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生態精緻農業,在山林和田地上打造出「三個一千」(千畝有機稻、雷竹林、黃花菜)、「六個一百」(百畝香榧林、覆盆子、板栗園、獼猴桃、西瓜、甘蔗)產業基地。
為迅速打開產品銷路,盛洪村提出富有創意的「認養模式」,通過微信公眾號讓五湖四海的消費者有渠道認領果樹,瓜果成熟後根據後台登記的「認領卡」信息,將瓜果保質保量寄送至卡片地址登記處。
小小的「認養卡」串起盛洪村村內各類農產品銷售路子,實現了農業生產效益疊加化。
一輛「小火車」帶動農旅融合
秧苗翠綠,火車嗚嗚,在盛洪村朴門親子農場裡,一輛小火車載着遊客在田野間穿梭,火車軌道穿越村路、農田、竹林等,坐在小火車上,優美的田園風光便可盡收眼底。
為了深度推進農旅融合,盛洪村做活田文章,打好創意牌,把旅遊觀光的舞台搭在了田湖林地之上,荷花塘、抖音門、田園火車、田埂餐桌等特色元素被植入農田村莊,古色古香的村莊掩映在綠樹繁花中,網紅小火車穿梭田野,遊客流連於美景畫卷中。
一幢「舊房子」點燃鄉村研學
盛洪村用「自然資本」引領生態財富 ,讓閒置資產變成研學交流的好地方。
返鄉回來的吳建兵,投資300餘萬元將舊校舍和老油坊改造成見朴文化研學基地,澗窯、書畫院、長廊、亭榭錯落有致,胎瓷作畫、陶藝燒制可動手體檢。
90後陝西小伙、「青年農夫」吳金財是盛洪村的新農人。他在盛洪創辦諦稻森林農場,任盛洪村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農耕老師,開設農耕主題課程,讓孩子在「耕讀」「耕食」「耕作」中收穫別致的勞動樂趣和農耕知識。
盛洪村通過「低門檻引入,高強度孵化」讓鄉村研學生了根、開了花,春末夏初,一批批研學游團隊來到盛洪村,與大自然和美麗田園邂逅着一場場奇妙的遊樂經歷,千年盛洪歷經蛻變,正以新興的姿態迎接着人們的到來。(記者 吳敏 通訊員 楊霆之 王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