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香港演藝圈,總不由得懷念起二三十年前。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有新鮮生猛的影視、流行樂和閃耀的明星,以至於時至今日仍令人無比嚮往。
港產片承包了不少香港乃至内地觀眾的童年,大灣區觀眾更是近水樓台。其中TVB有着第一第二的江湖地位。好多經典台詞已然刻進了我們DNA里,如「最重要是一家人齊齊整整。」「做人最緊要系開心。」
當時的香港是全亞洲最大的造星工廠,素有香港演藝界「黃埔軍校」之稱的TVB無線藝員培訓班,就撐起了香港影從「草根」到「巨星」視業的半壁江山。像周潤發、梁朝偉、周星馳、劉嘉玲、劉德華、張國榮、梅艷芳等巨星,就在其中摸爬滾打出來。
那會,TVB和香港影視都處在它們的黃金時代。連許多內地藝人也專門飛到香港拜師學藝,比如王菲,他們努力地學會粵語,好讓自己看起來「港」一些。
我們總感嘆現在的演藝圈沒了以前的吸引力,也許是因為,在二十多年前我們就已經看過最好的。
那會年少輕狂,追起星來也很瘋。會沒日沒夜地守在電視機前看他們演的劇,MP3里全是流行歌,房間貼的是港星海報。在韓劇《請回答1988》裏,18歲的德善和朋友們一起追張國榮,用「王祖賢」、「張曼玉」互起暱稱。如今,這批人中有的已為人父母,那些偶像有的也已淡出網絡,但網絡上從不缺少他們的傳說。
我們喜歡一個歌手、一個演員,欣賞他們對職業的付出和熱愛,比如歌唱得直擊人心、戲演得繪聲繪色,舞跳得出神入化。他們的身上有光,光也落在我們身上。不論咖位高低,那會的香港藝人大多勤勉、刻苦。在沒有花哨技術和特效的年代,他們的表演質樸,貼近生活,令人入戲。比如劉德華,有5年時間,他拍了超過50部影視作品,高產期持續到21世紀初。哪怕是在香港電影不太光景的2000年前後,他也一直不間斷地拍戲,兢兢業業,又演又唱,扮忠扮奸,幫香港電影撐過低迷期。 很多新聞都寫過,劉德華背熟自己的台詞之後,還能記住別的演員的台詞。就在去年,劉德華開直播慶祝出道40周年,他在直播里說,這不是慶祝一個人紅了40年,是慶祝一個人,認認真真地工作40年。星途波折的周星馳,當「死跑龍套的」好多年,有一餐沒一餐地漂着,直到1990年《賭聖》上映,才開啟了開掛人生。《逃學威龍》(1991) ,周星馳與吳孟達。
他就是那個哪怕做路人甲,也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觀眾的人。再如「連魚尾紋都有戲」的梁朝偉——奪過無數影帝頭銜、風靡中日韓、被李安稱為「所有導演的夢想」。周慕雲、黎耀輝、警員663、葉問、「盲武士」......這個人成就了王家衛的電影國度並將香港藝術電影推向世界。他可以是無間道上的複雜的「陳永仁」、李安鏡頭下陰鬱的「易先生」,吳宇森三國世界裏的英勇的「周瑜」,王家衛世界裏的「葉問」......仿佛只為拍戲而生。他還出演過多個武俠角色,有古惑無賴但有勇有謀的「韋小寶」、優柔寡斷但憨厚善良的「張無忌」、大大咧咧的「小魚兒」。多年之後,這些角色還在被後輩們重複演繹。還有「香港女兒」梅艷芳,她是香港演藝界第一位同時取得「歌后」與「影后」殊榮的全能型女藝人。1982年,香港無線電視及華星唱片公司合作舉辦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這一年她19歲,一亮相就是巨星的面貌。「百變梅艷芳」,她是《胭脂扣》裏柔情癡心的女鬼如花,塑造出紅樓名妓如花,當時卻只有24歲。導演許鞍華都說梅艷芳的演技好到「無話可說」。她還是《英雄本色3》裏英姿颯爽的黑幫大姐周英傑;也是《審死官》裏周星馳的潑辣夫人......那是一個「神仙打架」的年代。不僅演員歌手大放異彩,他們身後的導演也是百花齊放,有最浪漫的王家衛,最「無厘頭」的周星馳,有創造了《賭神》的王晶、《古惑仔》系列的劉偉強。還有許多出身TVB的電視界大哥大姐:沈殿霞、汪明荃、鄭裕玲、曾志偉......如今,有些人依然活躍於熒幕上,不服老的他們依然帥氣,歌聲、表演依然能勾起幾代人的青春記憶。那時的演藝界,每個人都閃耀着光芒,且耀眼得不盡相同。比如風情萬種的張國榮、質問記者的王菲、片場發飆的周星馳、不食人間煙火的梁朝偉......那一代的藝人大多出身草根,他們身上的草根氣質,是你,是我,是每一個人。他們一開始踏足演藝界的原因都很簡單——「搵食」。在他們眼中,演戲也是生計。劉德華,1961年出生在香港大埔泰亨村,一個貧民區。童年時他跟着父親在小城裏幫忙經營一間小小的冰室,一個典型的草根少年。他來TVB時就做足了心理準備:「我要做巨星。」周潤發,18歲初遇TVB時,正為搵食做着搬運工、信差、推銷員。偶然,他在報紙上看到TVB第3期藝員訓練班的招生廣告。「萬一選上呢?」這之後他成為TVB第一個大明星。梁朝偉,1962年出生在香港的一個普通家庭,15歲就輟學出來打工,在看不到自己電器銷售工作前景的迷茫之中,梁朝偉覺得「拍戲能賺錢」,於是,他陪周星馳一起報名了TVB藝人訓練班。梅艷芳,少時家貧,八十年代初期,4歲多的她便開始隨家人在荔園賣唱,她只念書到初中一年級就輟學賣唱,此後遊走於歌廳與夜總會之間。 有位影評人說過,香港80年代的藝人,大多透着一股親切的市井氣,雖然是明星,卻好像在旺角看到的某一個青年,周潤發是發仔,梁朝偉是偉仔,劉德華是華仔。劉德華與「華仔天地」粉絲之間,沒有一點偶像包袱。有人見過劉德華在飛機上與香港市民聊天,親切日常得仿佛是一個鄰居家的後生仔。劉德華與粉絲交流。
1993年8月24日,香港歌手劉德華在北京舉行了首場個人演唱會。圖為演唱會開始之前街頭掛出的劉德華海報。新華社巨星梅艷芳,身上有着世人罕見的慈悲與俠義。在所有熟悉者的回憶中,她都好得太過分了。她的媽媽覃美金女士曾回憶說,梅艷芳從很小的時候就會借錢給別人,而且向她借錢非常容易,「如果你向她借錢失敗,你一定是很壞的人了。」他們的出道成名之路,也是香港的逆境打拼之路。在那個蓬勃發展的年代,除了光鮮的演藝圈,從街頭小販到各行各業,都涌動着一股向上流動的力量,只要肯奮鬥,就有蛻變的機會,就能登上自己的舞台。從不起眼的小漁村到「亞洲四小龍」,最草根的香港,隱藏在一杯港式奶茶,一件菠蘿油,一朵塑料花中。他們之所以被大眾所喜愛,更是因為他們象徵着香港經濟騰飛後廣泛的香港民眾對自我的身份認同。 由邵逸夫一手打造的「娛樂帝國」,曾撐起了香港影視業的半壁江山。「演技在線」成為他們自帶的出廠標籤,影視歌三棲不在話下。當年要考上藝員培訓班,外形、學歷乃至出身皆不重要,只要中五(相當於內地高中學歷)畢業的人都可報名。突破了行業傳統的框框,隱身草莽的人也有了步入華麗星途的路徑。然而,低門檻不意味着低標準。訓練班從不慣着藝員,他們需要修完包括表演、主持、聲樂、舞蹈、武術等在內的必修課,並通過數輪殘酷的淘汰,才能換來跑龍套的機會。TVB新劇《青春訓練班》還原了藝員訓練班的上課方式。TVB助理總經理、邵氏電影執行董事及總經理樂易玲說,他們在訓練演員上獨有一套方法,比如學員需要嘗試不同的角色,需要學會舞蹈、武術,以及如何管理儀容、化妝,如何讀懂劇本,熟悉燈光站位等......如此,打磨出日後無數閃爍無比的巨星。今年,TVB藝員訓練班也首度到內地招募學員。樂易玲也說,「靚」從來不是TVB挑選藝員的唯一指標,「我們要選有天分、有才華,亦有一顆想往演藝圈發展的心的年輕人。」TVB對於藝人所要求的專業精神,一如從前,除外也非常重視「演員道德」,學藝先學心,樂易玲說,「我們希望學員明白,如果選擇這一行作為他們的終身職業,就要先做好演員的本分,因為藝員未來會成為年輕人的榜樣。」如今,內地經濟、文化繁榮發展,TVB也馬力全開,一路北上,進軍內娛市場。許多優秀的導演、演員也逐漸「北漂」到內地發展,創造出許多優秀卻又有別於其上一代的作品。
近來,一股懷舊港風也吹向內地,如主打純正港味經典老歌的大熱綜藝《聲生不息》在芒果台和TVB同時推出,試圖復刻往日的輝煌。「時代不同了,演藝事業不再局限於香港,我們需要面對內地、東南亞以及海外華人市場」樂易玲說。儘管不少人哀嘆「港片已死」,但不可否認,曾經的香港電影工業,承載了太多的歷史與文化,記錄了太多的故事與人物,這些終將成為記憶里的珍貴影像。然而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TVB融入大灣區發展勢在必行。 作為受過TVB深度滋養的觀眾,我們期待,香港影視跳脫出昔日的輝煌,在兩地文化融合發展的過程中,發生新的化學作用。 撰文、編輯 | 羅維維
封面 | 健宗
審核 | Ori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