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李活道」
源起冬青成林?
關於「荷李活道」名字的由來,坊間有不少流傳的說法。
有人理所當然認為「荷李活道」一名來源於美國電影夢工廠荷里活,不過相比起香港荷李活道1841年就開始興建,美國荷里活要到1910年才成名,這當中相差數十年,可想而知荷李活道不可能取自此處。
蘑菇/攝
還有人提出,「荷李活道」應是與香港的皇后大道、羅便臣道、般咸道等一樣,是為了紀念某些人物而起的路名。第二任港督戴維斯的家鄉,正是英國告羅士打郡布里斯托區的荷李活鎮,他也是該鎮的首位男爵,因此有歷史學家提出,「荷李活道」名字或是起源於此。
但為何戴維斯不直接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同時專家亦尚未找到充足史料去證實上述說法,因此這一猜測目前還是一樁「歷史懸案」。
現在流傳最廣的說法,是荷李活道剛完成興建時,附近一帶種植了許多冬青樹,冬青樹的英文是Holly,冬青成林,所以是woods,加起來就是Hollywood Road,譯過來就是荷李活道。
荷李活道上一家舊式鞋鋪。網絡圖片
當時的香港已由小漁村發展成轉口港,荷李活道作為香港開埠後首條興建的街道,其實是傍海而建,只是在後來的一百多年時間裏,隨着越來越多填海造陸工程的完成,荷李活道一帶已難見海的痕跡。
從蘭桂坊到古董街
半山扶梯穿越古今
荷李活道東端連接蘭桂坊,是香港最熱鬧的夜生活區。
每逢聖誕、跨年、萬聖節等重大節日時,蘭桂坊總會聚滿年輕人,穿着應節的服飾,狂歡到天明,這是現代香港充滿活力和年輕的象徵。
萬聖節下的蘭桂坊,市民穿着各式各樣的奇裝異服。中新社
聖誕節下的蘭桂坊,連口罩也拉滿氛圍感。中新社
往上走,可以見到途經荷李活道的其中一段「半山手扶梯」, 港劇迷對這條手扶梯,一定不會陌生。
《重慶森林》裏,王菲飾演的小食店店員阿菲,每天都看着梁朝偉飾演的警員「663」,乘坐這條望不到盡頭的手扶梯上班離開的背影,每個晚上,阿菲也是搭着這條長長的手扶梯,去到663家中。
《棟篤神探》中,黃子華和蔡少芬飾演的男女主角就是在這裏兜兜轉轉,卻找不到對方。
……
在港片裏,這條手扶梯似乎總是意味着「錯過」。
戲外,半山手扶電梯是全世界最長戶外有蓋行人自動扶梯,亦成為不少港劇迷的必到打卡點。
它究竟有多長,一般而言,手扶電梯幾十米已經算很長了;而半山手扶梯全長超過800米,由18條扶梯外加3條行人道組合拼接而成,上下落差達135米。
半山手扶梯全長超過800米。網絡圖片
香港政府建這麼一條漫長的手扶電梯,最初是為了吸引半山區的居民,可以步行的方式往來中環的商業區,而不需要逢出行必用車,緩解半山區道路交通堵塞。
1993年10月15日,半山手扶電梯正式啟用,隨後成為香港的一個新地標。站在手扶梯上,香港成了一幅「實體版」的地圖,大大小小的街道縱橫交錯,在電梯途經的皇后大道中和荷李活道之間,就是藏有無數人「心頭好」的古董街。
皇后大道中。蘑菇/攝
古董街已變「跳蚤市場」?
準確來說,這條古董街其實叫摩羅街,只是因為大家都在這條街上集中售賣古董,所以俗稱為「古董街」。
那麼,「摩羅」又是什麼呢?在香港開埠初期,英國政府從印度孟買招募步兵到香港做警察,而上世紀的香港人習慣稱印度人為「摩羅」。
「摩羅」一詞,有說法指源自古代對來華的伊斯蘭商旅稱呼「Morramen」,亦有說法指印度全民信教,念經時以梵語誦讀,在香港人聽來就是「xxx摩羅」「xxx摩羅多」,便直接稱呼印度人「摩羅」。加之當時香港人會把「警察」叫做「差人」,印度裔警察便是「摩羅差」。
上世紀50年代的荷李活道。網絡圖片
當時香港的警察總部和中區警署,都在荷李活道,也就是現在已完成活化的「大館」。為了解決這些印度裔警察的住宿需要,香港政府就在警署附近修建了宿舍。摩羅街的英文是「Lascar Row」,「Lascar」源於波斯語Lashkar,意思為「軍營」或「軍人」,「Row」就是指一列列的警察宿舍。
完成活化後的大館,為前中區警署建築群。中新社
古董街可大有來頭,在19世紀末此處就已有不少印度人擺地攤,出售二手貨品。來到二戰結束之後,摩羅街逐漸發展為售賣古董、舊貨的市場,「古董街」也就成為摩羅街響噹噹的一個別名。
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荷李活道古董街到達巔峰,香港亦湧現一批收藏大家,甚至組成兩大收藏團體:「敏求精舍」和「求知雅集」。
古董街一角。蘑菇/攝
不過現在的古董街,更像是「跳蚤市場」。陶器、銅器、玉器、石器等看起來像古董的東西依然在各個攤位售賣,但不少攤位出售的,更多是二手相機、舊皮具、小人書,從外國漂洋而來的老舊風扇、留聲機、金銀珠寶,甚至是一整套的李小龍舊海報……
古董街一角。圖源:香港旅發局
從「古董街」到「跳蚤市集」,在不少人看來,荷李活道似乎難以回到往日的輝煌;但不變的是,依然會有人前來荷李活道「尋寶」,抑或是尋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那種質樸純粹的感覺。
留在荷李活道的人
被外媒評為「一輩子必須走一趟的街道」的荷李活道,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在這裏,最不缺的就是講故事和聽故事的人。
只是,這些年來的荷李活道,變得越來越寂靜了。
古董街一角。蘑菇/攝
筆者也曾到荷李活道漫步,那天是個工作日,一路走來都悄無聲息。從樓梯街下來,進入摩羅街的拐角處,有一個古董攤,時常坐着一位年過八旬的老爺爺,他在這裏已經工作了差不多20年的時間。
爺爺時常穿一件格子衫,精氣神十足,看起來不過是六十多歲的樣子。從早上八點開始出發來上班,爺爺在這兒一待就是一整天。
問到爺爺每天工作都是在做什麼,爺爺笑言,有人來買東西就介紹一下,「不然就像現在一樣,和你們在吹水(聊天)」,當然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應付來問路的人。
老爺爺的古董攤裏,大部分都不是古董,而是一些小玩意,像是用陶製的黃瓜、小朋友們一看就喜歡的閃閃亮亮的東西。老爺爺說,找古董啊,得到店舖裡面去問老闆,「我就是個打工的」。
沿路走過這條古董街,一半以上的店舖都沒有開,有些二手貨,比如舊相機、舊書就隨意地放入箱子,堆在門口。開着門的店舖,店裏也大多只有老闆,鮮少有顧客,伴隨着信號不太好的收音機在播放新聞或音樂,有的老闆還練起了大字。
蘑菇/攝
不過,古董街上的店也並不是都在售賣古董和二手貨的,還有一些「手工人」仍在兢兢業業地堅持着。
在一家酒吧對面,就是林伯的小店。說是小店,其實更像是林伯的工作坊,裡面堆滿了林伯的「搵食架撐(賺錢工具)」,幾乎無落腳之處。
沿路可見許多門戶緊閉的店舖。蘑菇/攝
71歲的林伯,安安靜靜地坐在門口的小板凳上,拿着幾塊鐵板在組合拼接,偶爾傳出一些鑄鐵、敲打的聲音。
路過的人大都行色匆匆,但也有人對林伯的手工品感興趣而駐足觀看,時不時也會有幾個熟客來拿預訂好的產品。
下午3點鐘左右,小店對面的酒吧開門了,陸陸續續有顧客來光顧,酒吧漸漸熱鬧起來,和小店一如既往的寂靜形成鮮明對比。
開在林伯小店對面的酒吧,早上尚未開業。蘑菇/攝
林伯說,這家小店從父輩一代就開了起來,自己也見證着古董街這幾十年來的變遷,還結識了不少老顧客,所以,在自己還能繼續幹手工活時,這個小店會一直開着。
「我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工作,所以當我不幹了,這家店也就沒有了。」
我有故事
你來聽嗎?
荷李活道靠近中環一帶,有着聞名中外的蘇豪區。蘇豪區英文「SoHo」,起源於倫敦一個類似性質的小區,同時也因為其位於荷李活道南部(South of Hollywood Road)而取出「So」和「Ho」作為其名。
香港蘇豪區亦聞名中外。網絡圖片
蘇豪區位於蘭桂坊以西,是著名的飲食街,有着世界各國的美食,除了常見的歐美菜系,連比較少見的尼泊爾菜、地中海菜等等,這裏都能嘗到。
在過往,每晚氣氛最沸騰的時候,這裏能見到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面孔,時刻告訴你,這是一個多元的香港。
隨着乘坐半山手扶梯的人越來越少,整個荷李活道其實也不復過往的歡騰,但這裏的故事仍在每天上演。
大家來香港的話,都去荷李活道走一走吧,坐坐半山扶手梯看看這個立體的香港,到古董街感受一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然後再去蘇豪區和蘭桂坊體會中西合璧的香港,當然也可以做做那個聽故事的人,一定是很棒的體驗!
撰文 編輯 | 穎婕
審讀 | 肖美娟
審核 | 雨杉 Ori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