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前出版的《香港統計月刊》顯示,香港男士和女士2022年平均預期壽命分別為80.7歲和86.8歲,可媲美日本、新加坡等正經歷低死亡率的經濟體。
上述刊物題為《1991年至2022年香港死亡趨勢》的專題文章指出,在1991年至2021年期間,香港65歲至84歲長者的死亡率有顯著改善。
香港予外界的淺顯印象,往往是居住空間小、工作壓力大,表面看起來這與長壽毫不相稱。在這座高速運轉商業城市忙碌着的人們究竟何以如此長壽?以下三點或許功不可沒。
首先是普適的醫療體系和先進的醫療水平。香港醫院管理局轄下遍布全港的43間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被劃分為7個醫院聯網,每個聯網內皆有大型綜合醫院,且各聯網內的醫院運作互相補足,讓區內病患有條件獲得發病、療養等不同階段的持續優質服務。
香港奉行不容有市民因經濟困難而得不到適當醫療服務的原則,由於香港特區政府的資助,提供全港超過九成住院服務的公立醫院只象徵性地收費,極大保障「有病就醫」的需求。即使成本高達數十萬港元的複雜手術,收費也並無不同。
甚至,特區政府還比「有病就醫」走得更前,從資助篩查疾病入手,想盡辦法維護港人健康,多年前推出的大腸癌篩查計劃便是一例。香港的醫療水平全球領先,這裏的醫生往往是中學畢業時成績最拔尖那群人,他們經高水平專業訓練後,懷着懸壺濟世之心回饋社會。
接着是不遺餘力控煙,持續降低吸煙率。大腸癌是香港第二常見致命癌症,而排在其前的正是與吸煙息息相關的肺癌。香港通過立法、執法、徵稅、健康教育等措施,多方位控煙並取得實效。
20世紀80年代,香港吸煙率為23.3%,至2021年已降至歷史新低的9.5%。同年,香港特區立法會通過禁止進口、製造、售賣電子煙等新型煙草產品的法案。香港大學醫學院該年公布的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低吸煙率是港人長壽至關重要的原因。目前,香港已設立在2025年將吸煙率進一步降至7.8%的目標。
生活在香港,不難發現香煙的包裝總是令人心驚膽戰,黑肺、骷髏、屍體……香港早在1983年已引入文字健康警示,並自2007年開始使用煙害圖像警示。一目了然的災難後果,無疑對購煙者造成些許心理壓力,並減低其吸煙意欲。
再者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緊密的人際關係。縱然此因素較為個人化,但某程度也有共性。香港匯聚環球美食,人們相應也從琳琅滿目的食材中吸收多元營養,且總體而言飲食較為健康清淡。
漫步香港海濱,總能遇見沿着海岸線跑步的市民,城中舉行馬拉松、渡海泳等體育盛事,還能偶見官員、名人等親自上陣,運動健身顯然已成風尚。四面環海的香港擁有眾多島嶼和高山,為港人接觸大自然、陶冶心靈提供好去處。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瓦爾丁格(Robert Waldinger)負責的一項哈佛大學研究發現,人們幸福長壽的秘訣在於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摩登香港仍是重視家庭關係的華人社會,且不少港人出生、成長、就業都在此處,與師友和鄰居相熟,社區人情味較濃。
在港居住多年,記者也常感受到來自陌生人的善意。比如若鞋帶沒系、背包拉鏈沒拉嚴實,很大概率會被擦肩而過的人們好心提示。
可見,港人長壽,有利條件不可枚舉。(中新社記者 香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