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農自然護理署今日(3日)公布2023年的香港珊瑚礁普查結果,各個普查地點錄得的珊瑚覆蓋範圍由12.8%至74.3%不等,10個地點錄得超過50%珊瑚覆蓋率,其中5個位於海岸公園,而東平洲亞媽灣的珊瑚覆蓋率最高,達74.3%。
香港珊瑚礁普查2023於今年6月展開,為期5個月,有103支義務潛水隊參與,潛水隊員超過1150人。普查範圍由北面東平洲一直伸展至南面果洲群島,33個普查地點中有9個位於海岸公園。義務潛水隊亦於10個評估地點進行「珊瑚檢視」,透過特定的珊瑚健康監察表找出珊瑚色素的濃度,珊瑚顏色越深,表示健康狀況越佳。本年珊瑚色素平均指數為4.28,結果比去年4.06稍佳,顯示整體珊瑚健康狀況良好。
此外,潛水員還會記錄預先訂定的指標物種(包括20種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普查錄得全數20個指定指標物種,最常見為蝴蝶魚、石斑、眉魚、笛鯛、海參、海膽及寶貝螺。大部分石斑、眉魚、細鱗和笛鯛在香港東面水域伙頭墳洲和香港東北水域的赤洲、黃竹角海及娥眉洲西錄得。至於所有普查地點均沒有破壞性捕魚作業痕跡,但8個地點發現有棄置漁網,影響程度僅屬輕微。漁護署將安排承辦商清理。
圖片說明:圖為攝於橋咀洲的笛鯛。
圖片說明:圖為攝於果洲的擬鱸。
據了解,香港珊瑚礁普查屬一項全球計劃,為促進珊瑚礁的可持續管理而推行。在本港進行的珊瑚礁普查,旨在提高市民對珊瑚生態重要性及保護珊瑚的意識並提供最新資料,以便護理和管理本港珊瑚。漁護署今日(3日)更向參與活動的義務潛水隊伍與科學家頒發紀念品及證書,表揚其貢獻。
圖片說明:圖為攝於浪茄灣的雜色龍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