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數碼化賦能助力廣府文化國際化傳播 第十一屆廣府文化論壇在莞舉行

數碼化賦能助力廣府文化國際化傳播 第十一屆廣府文化論壇在莞舉行

責任編輯:林梓琦 2023-11-27 15:17:01 來源:香港商報網

    11月25日-26日,由廣州大學、東莞理工學院主辦,廣府文化研究中心、東莞理工學院城市文化研究中心承辦的「第十一屆廣府文化論壇」在廣東東莞召開,來自粵桂兩地的一百餘位專家學者圍繞「廣府文化與新文科建設」主題,分別從廣府文化與城市文化空間、廣府文學與廣府語言、廣府藝術及其傳播、廣府民俗及其活態傳承等四個方面,思考在新時代如何把地方文化的藝術創造力與中國文化價值相融合、把文科人才培養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相結合,深挖廣府文化的瀕海商貿內涵及其國際傳播意義,打造廣府文化的國家級符號表達和文化平台,通過數碼化賦能推動廣府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圖2 :東莞理工學院党委委員、副校長李文芳致辭.jpg

東莞理工學院黨委委員、副校長李文芳致辭

    提高站位  加強大灣區國家文化符號的在地表達

    東莞理工學院黨委委員、副校長李文芳在致辭中指出,廣府文化是嶺南地區覆蓋範圍最廣、特色最鮮明、影響最大的區域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從新文科建設角度推進廣府文化乃至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創發展,是共同的時代使命。

圖3:原廣東省文旅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陳杭作主題報告.jpg

原廣東省文旅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陳杭作主題報告

    廣東省文化和旅旅廳原一級巡視員陳杭提出,樹立文化先行理念,藉助三地非遺這一最具嶺南特色的文化元素深度參與灣區建設、國家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和「一帶一路」建設中,在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的同時,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大灣區文化、思想、理念融合的橋樑和切入口。廣東應通過「運用公力」與「培育自力」凝聚在地文化合力,做好文化施工圖,增強國家文化符號的在地表達。

圖4:廣東省社科院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詹雙暉作主題報告.jpg

廣東省社科院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詹雙暉作主題報告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所所長詹雙暉從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演進格局中重新審視珠江文化,認為珠江文化兼具中原文化情結和海洋文化稟賦,是本土大陸型文明與域外海洋文明連接的橋樑。他倡導廣東主動借鑑黃河、長江等國家文化公園的創建經驗,攜手港澳積極申請創建珠江國家文化公園珠江口先行試驗區,以海洋文化稟賦整合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資源、形塑國家IP,通過這一國家級文化平台、載體來整合資源,共建灣區精神家園,構建國際文化資源配置樞紐,打造國家文化高質量發展增長極,打造文明新形態的大灣區樣本。

    聚焦海絲  強化廣府文化傳播的國際視野

    廣府文化內涵豐富深邃,過去研究多側重挖掘其地方性文化和內陸性符號意義,本屆論壇則聚焦海絲文化浸潤下的廣府精神內涵的挖掘,從瀕海商貿、中西文化融合探討廣府文化的外向性傳播。

圖5: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院長陳恩維作主題報告.jpg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院長陳恩維作主題報告

    廣州大學廣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紀德君通過搜集整理有關海絲之路的文學資料,發現涉及廣州海外貿易的資料佔比最大,從文學角度證明了廣州在中國「海絲之路」上的核心地位。他指出,目前,廣州正牽頭「海絲申遺城市聯盟」,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與國內外海絲城市一起推動形成海絲跨國文化線路的共識,持續擴大海絲文化國際影響力。

圖6:廣州大學廣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紀德君作主題報告.jpg

廣州大學廣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紀德君作主題報告

    立足本土  推進廣府文化與新文科建設的深度結合

    廣州大學與東莞理工學院同為廣府地區的地方性高校,在新文科建設方面有諸多值得共同探討的話題,這也成為本屆論壇的一大亮點。廣府文化論壇打破學科壁壘,專家學者在碰撞中兼容,共同研究兩地的廣府文化資源,探討廣府文化與新文科建設的結合點和突破口,以及如何在歷史新節點更好地傳承文化根脈,樹牢文化自信,為廣府文化的發展及人才培養貢獻智慧和力量,其主要觀點有:

    一是深挖廣府地方資源。除諸多以廣府歷史人物、軍事人文、本土作家作品、嶺南風物描寫為主題的個案研究之外,還應強調嶺南與嶺外的互動,如近現代嶺南宋詩派、《廣州大典》所收兩篇清廣府文人撰楊萬里《南海集》序、李斗《永報堂詩集》的粵澳紀行、祝允明嶺南書跡、嶺南人吳梯和李黼平對杜詩的閱讀、《紅樓夢》對嶺南小說創作的影響等,既有嶺南人對中原文化的回應,亦有中原人對嶺南文化的攝入,在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演進中奉獻地方力量。

    二是着力挖掘廣府民俗的活態傳承。學者們對粵劇粵語、廣府兒歌的傳承,廣府民俗如盤古王誕、龍舟禮數、傳統婚俗、飲食習俗、泮塘五秀的現代價值,善會、法會的社會功能與現代轉變,民間工藝如北海銅鳳燈、石灣陶藝、英德紅茶製作、靈山煙墩大鼓、靈山竹編、嶺南灰塑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路徑等問題予以關注,並探討如何在創新中傳承、發展。(記者 賴小青 通訊員 廣州大學廣府文化研究中心 蔣艷萍)

頂圖:大會合影

責任編輯:林梓琦 數碼化賦能助力廣府文化國際化傳播 第十一屆廣府文化論壇在莞舉行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