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內地恢復全面通關,今天正好滿了半年。往來兩地的人流,已漸重返疫前水平,但與此同時,不論北向抑或南向,跨境模式則變化不小。究竟出現了什麼新常態?香港又如何迎接相關新機遇?
港人北上消費熱潮,無疑愈來愈火。撇除機場計算,港人經陸路和海路的出境人次,即以內地為最主要目的地,1月份每日僅約一兩千,自2月6日全面通關後,日均人次很快突破10萬,周末時更升穿20萬;除卻長假期因素,7月份每個周末都有25萬以上人次北上,其中一日更錄逾30萬之譜。疫情之前,官方只提供出入境高峰時的數據,其中2019年聖誕節期間單日有近40萬港人北上;惟值得留意的是,如前所述現在一個平常周末,人次已媲美甚至超越此前五一、十一之類長假。上述資料,充分反映通關效應非但持續發酵,港人北上亦見常態化,熱度且勝從前。
內地客南下來港,同樣已超疫前水平。全面通關之後,單看2月底日均人次已逾10萬,最新數字且突破了20萬,至於疫前兩年,日均內地客訪港人次則約12萬和14萬。其中,疫前才剛開通,之後一直停運的高鐵,其效應疫後終於彰顯出來,7月份日均接載逾1.5萬名內地客來港,不單是經機場來港內地客的約2.3倍,甚至超過羅湖成為內地客來港使用人次最多的口岸;高鐵接通全國,並大大利便鄰近省市旅客前來,無疑為香港引來更多客源。除旅客外,查周一至四的南下人數,也從數月前的10萬多,增至近日介乎18萬水平,顯示日常跨境往來的恢復不斷提速,展望暑假後會有更多人南來上學上班。
新常態帶來新機遇,香港必須好好迎接抓緊。首先,跨境配套既要加快復常,且要與時並進針對加強。譬如疫後正式啟用的香園圍口岸,已迅速佔了港人北上和內地客南下的8%使用量,比率相當於港珠澳大橋;日前為此增設巴士路線,正是順應需求的適切之舉。除此以外,落馬洲支線的流量亦見增加,北上已跟羅湖叮噹馬頭,南下受歡迎程度更是緊隨高鐵之後,故已有強烈意見要求加密交通班次、增闢路線、延長服務以至通宵接駛等。針對愈來愈多內地客使用高鐵,固然要在「高鐵遊」方面大造文章,由豐富產品到加強沿線宣傳皆然。愈來愈多港人北上雖然促進兩地交流,但同時亦宜鼓勵市民加大在港消費;近期的書展、動漫展,和昨日開幕的工展會等,連同「你好香港」、「開心香港」等連串活動,既可吸引境外旅客來港,刷亮「盛事之都」招牌及打造升級版香港遊,這亦有利提振本地消費意欲,提供更多元的沉浸式體驗兼帶旺整體市道。相關盛事除可加快香港復常,展望將來誠亦可以持續恒常地舉辦。
疫前疫後,世界變得不一樣,通關後的跨境模式亦然。過去有擔心指,疫下流失的恐一去不返;事實證明未必,值此通關半年的時間節點,總結可見兩地交往正正有增無減。昨有郵輪公司宣布,從新加坡回來以香港再為母港,更帶有重大標誌性意義。面對疫後新常態,政府要續扮演積極帶頭角色,社會各界亦要主動配合抓緊,香港才可更好把握新機遇,激發「興」動能。(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