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衛星
在廣東幾個經濟發達的地市中,我獨對江門陌生,為什麼?在庚子夏日嶺南特有的暑熱里第一次踏足江門,便急切地把心中的疑問拋了出去,當地人回答說:「江門人低調」。是這樣嗎?行走在這片瀕南海、鄰港澳的熱土,雖然有著廣東改革開放特有的喧騰,但又的確好像多了一些沉潛。
江門喜以「五邑」自謂,問其緣由,才知道原來所轄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舊稱四邑,鶴山併入後就合稱五邑了。初識這裏的歷史、山水、風貌、城鄉、人物、物產,自問印象最深的是什麼,如用一個字概括,則非「僑」莫屬。
中國南方多僑鄉,江門則被公認與閩南、潮汕、梅州並稱三大著名僑鄉。單說人口,江門有400多萬,海外的江門僑胞也有400多萬,廣布122個國家和地區,有「海內外兩個江門」之說。人們大多知道當年橫貫北美大陸的美國太平洋鐵路主要由華工修建,但很少有人知道超70%的華工來自台山和開平,並且讓14年的工期一下子縮短至7年。江門先僑(對華僑前輩的尊稱)就是在吃盡萬般苦中創造了許多屬於他們的成就。
要深入了解一個地方,我喜歡先從它的過去入手,最便捷者,莫過於去當地的歷史博物館看看。我自然首選「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進得裏面,氣象宏博,線脈清晰,史料富贍,實物多樣,於我有很強的衝擊力。館藏的樁樁件件告訴我,五邑先僑們一次次蹈海越洋的大躍遷,持續時間之長,人數之眾,故事之多,事件之重,影響之深遠,在中國海外史上佔有相當的分量。置身於由夢想、苦難、榮耀編織的海外創業史,不時生出萬千感慨,任由自己幻化、想像、演繹一段段活色生香的歷史場景。
隨後,到江門各地行走中,看到新寧鐵路、西式別墅、各式碉樓以及充滿異域風情的村鎮,不禁對先僑們當年反哺家鄉的盛景浮想聯翩;那些精美的祠堂、富麗的僑校、雅致的書館、琳琅滿目的僑刊等等,總讓我流連忘返,我知道,這些在物質財富之上綻放的精神之花,其實更能說明一代又一代五邑海外華人傷痕累累下的奮力崛起。
或許出於職業敏感,在五邑先僑中,我竟辨認出一眾出色的海外辦報人,這讓我很感意外,生出馬上要了解的衝動。
認識事物總要追溯一下它的源頭。那麼不妨把時間推到160多年前,據考,1856年12月,就有一位開平的旅美華僑司徒源,在美國加州的薩克拉門托,創辦了一份華文報紙《沙架免度新錄》,可別小瞧,它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報紙。也由此始,《美洲日報》《世界日報》《華僑日報》《金山時報》等報紙在美洲、亞洲、歐洲和大洋洲紛紛創立,一時間,華文報紙有蔚成風氣之勢。我發現,在這批報紙中,來自五邑的傑出知識分子,不是參與主辦,就是擔綱主筆,成為一大景觀。
早年間的華僑通常聚居在不同國家、不同城市的「唐人街」,裏面的各類社團和學校,都是為了讓子弟念書成長,知曉中華文化。此外,最重要的華僑文化載體就數海外華文報紙了。不難想像,華僑們人生地不熟又缺乏資訊,需要通過報紙媒體,從祖國和家鄉的語言中獲知居住國和世界的消息,而牽念故鄉、心屬故地的他們,也更關注來自家鄉一人一事、一草一木的信息。當然,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等也是僑報被需要的重要方面,包括藉此掌握一些就業、勞務、財產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指導。但如果從報紙創辦者的角度看,由於當時的中國備受欺辱,苦難深重,這些五邑報界同人也一定懷揣重要使命,要在當地特別是歐美強勢輿論和話語霸權中為自己掙得一點發聲空間。
隨着對這段報人報史認識的逐漸深入,一根鮮明的紅線愈益凸顯了,那就是五邑先僑知識分子所創辦的報紙,在帶着「睜眼看世界」的渴望的同時,不僅異常關心國是,更是熱心以報報國。簡單梳理後,我發現有兩個時間段尤為突出:一是維新運動和辛亥革命時期,二是抗日戰爭時期。
先說第一個時期,華僑當年在海外創辦報紙可謂風雲際會,那時國內的維新運動及辛亥革命正在轟轟烈烈展開。身在異鄉的五邑報人提筆而起,自覺把報紙的宣傳動員當作救亡圖存的武器,為國內革命人物、革命主張和革命行動搖旗吶喊,推波助瀾,包括在募集經費等多方面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從實際看,這些僑報不僅大大加強了海外各地華僑的交流,表達和傳播了華僑華人對祖國和家鄉的濃濃深情和急切的報國之心,也在啟蒙舊智、移風易俗、鼓動進步等方面,有著切切實實的成效。
讓我們來認識這樣一位曾經叱吒風雲的五邑報人——陳少白。在海外華文報紙眾多的傑出創辦人和主筆中,他是佼佼者,早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時,就是孫中山先生的知己,與孫中山、尤列、楊鶴齡被清廷並稱「四大寇」。1900年,他奉孫中山之命,在香港創辦了中國民主革命派第一張報紙《中國日報》,親任社長兼主編,有著「文思敏捷,辯才無礙」的他,以報紙為陣地,針砭時弊,發表了許多很有影響的文章,為初期的民主革命宣傳發揮著「筆陣千軍」的力量。在他親自撰寫的《中國報序》中稱:「欲藉此一報,大聲疾呼,發聲振聵,中國之人盡知中國之可興,而聞之起舞,奮發有為也。」從創刊開始就倡言:「大抵以開中國之風氣、祛中國人之萎靡頹庸,增中國人興奮之熱心,破中國人之拘泥於舊習,而欲使中國維新之機勃然以興。」併力倡「救國保民」「復興中國」。在後來眾多海外華文報刊和印刷品中,這份被譽為「革命黨機關報之元祖」,為辛亥革命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也為中國新聞事業的現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隨着《中國日報》的揭纛,一大批由五邑先僑創辦的報紙相繼問世。1909年,李是男和溫雄飛、黃伯耀等一批台山籍華僑青年在三藩市出版了《美洲少年周刊》,後來擴大為《少年中國晨報》,成為美國同盟會的機關報,這家報館以其犀利的言論和鮮明的革命立場,與各種保守、腐朽的思想和勢力展開論爭,成為海外華僑擴大和統一民主革命思想的鮮亮旗幟,直到抗戰其間財務拮據,仍由總經理個人墊支增出《抗戰畫報》,免費贈閱,以喚起海外華人全民抗戰的決心。再來說說恩平華僑鄭振秀在加拿大主辦《大漢公報》,台山華僑梁朝傑任主筆的三藩市《世界日報》,鶴山華僑陸佑出資在新加坡創辦的《星洲晨報》等等,在宣傳革命思想上,各展其長,可堪翹楚;台山人伍盤照則是美國三藩市《中西日報》的總經理兼總編輯,曾免費印刷並發行民主革命家鄒容的《革命軍》一書;恩平人唐瓊昌1902年在美國創辦的《大同日報》,在後來的革命黨人劉成禹主持下,表現出強烈的進步傾向……新聞史告訴我們,報紙從來離政治最近,這使我想起馬克思改造世界的人生理想,就是其報刊使命觀的根本由來。從這些報人來看,為了改造民族命運,那時的版面其聲其勢,一定如烈火烹油,在成為革命思想播火機的同時,自身也在華僑中影響日熾。
五邑報人中,不能不提到的一個重量級人物,就是維新變法運動的傑出代表——粱啟超。那天在江門的新會茶坑村,天氣溽熱,然而身處梁啓超故居,卻是清風穿堂,涼爽宜人。以前看過天津等幾處梁啓超故居,這次回到偉人生命的起點,想像著這座墨痕斑駁的偏遠之宅,何以讓普通鄉子一飛沖天,成長為一名曠世才俊?早年埋下的什麼種子,孕育了自明代五邑碩儒陳獻章以來第二位產生全國性影響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有影響力的政治家?也思考他在筆意醒豁、縱論天下的思想文字與聲名遠播的辦報辦刊經歷與之間有著怎樣的互動……茶坑村故居的布展是精心的,我邊看邊思緒翻飛,不覺來到《清議報》和《新民叢報》的展板前,這可是梁啓超海外辦報的起步之作, 1898年8月維新運動失敗後,他東渡日本,泛遊歐美,期間與華僑過從甚密,認識到宣揚新知、培育「新民」要用傳播的力量才能影響更巨,於是在旅日華僑的資助下創辦了這兩份著名報紙,並立刻聲名鵲起。後來他到檀香山遊歷時,作為革命報人,深感報紙宣傳作用的重要,便不遺餘力在華僑中大力倡議鼓動興辦報紙。不日,《新中國報》、三藩市的《文興報》、紐約的《中國維新報》等接踵創刊。他在這些報紙中,有的任主筆,有的當主編,幹得不亦樂乎。展板上,一張表格吸引了我,上邊統計了他一生用過的筆名,竟多達20多種,我想,在海外辦報辦刊中,一定也用過其中的不少吧。雖然極想細細地從展覽內容中能夠找到一些他在海外辦報時的思想和文字,但時間不允許,只能留待以後,再到他的文集裏翻閱那些靈魂狂放、血脈奔涌、汪洋恣肆的篇章吧。
在華僑所立的七大功勳中,「革命報刊的創辦者」赫然在列,無疑,華僑是辛亥革命宣傳的主力軍。僅從江門先僑來看,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都曾留下他們鼎力支持革命的佳話,而陣容整齊的五邑報人支持、宣傳革命的事跡和淵源更是清晰可見。據不完全統計,僅從1898年到1922年間,五邑先僑創辦或參與創辦的報刊達26種以上。他們辦報積極性高漲,參與創辦的大量革命報刊,均熱情宣傳孫中山的政治思想和治國主張,迅速聚集起愛國熱情,在動員推翻腐朽專制、追求民主進步中,居功至偉。這時我想起孫中山先生曾有一句深情的讚譽—— 「華僑為革命之母」,而五邑報人的報國行動不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嗎。
到了抗戰期間,海外五邑先僑的報人們以筆墨愛國,以報紙報國,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當日本軍國主義製造「九一八」事變後,他們迅速將消息傳遞給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美洲、澳洲及東南亞等地的廣大僑胞聞風而起,紛紛建立各種抗日團體,通電聲討日本侵華罪行,組織大規模遊行。在調動廣大海外華僑抗日救國熱情、捐款捐物、購募集救國款項、鼓動華僑青年回國參戰等方面,五邑報人做了大量的輿論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還在已有的華文報刊基礎上,又新辦了不少報刊,以適應更廣泛的抗日救國宣傳。
僑界有雲:「南洋有個陳嘉庚,美洲有個司徒美堂」。後者作為新中國成立之際受毛澤東邀請回國出席新政協和開國大典的著名美洲僑領,曾有著無數支持革命的傳奇。抗戰時期,司徒美堂與旅美進步人士共同發起成立紐約華僑抗日救國籌餉總會,紐約「籌餉總局」募捐達1400萬美元。他也是五邑先僑報界的掌門人,僅說當年他與人一起創辦的《紐約公報》吧,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面臨分裂的危險,他發動《紐約公報》、三藩市的《世界日報》、加拿大的《大漢公報》、古巴的《開明公報》等10家華人報紙,共同發表了《十報聯合宣言》,提出「反對分裂,反對內戰,反對破壞抗戰」的口號,號召全國人民勿忘國恥,團結起來,一致抗戰,直到最後勝利。1945年他聯合美洲各華僑報界發出著名的《十報宣言》,提出「結束國民黨一黨專政,還政於民」的政治主張。
其實,這個時期活躍在海外報壇的五邑報人還有不少,如台山人雷石榆在日本創辦的《東流》月刊,開平人司徒贊在新加坡創辦的《新僑周報》並在雅加達《工商日報》《時報》任主編,恩平人唐明照等在美國創辦《美洲華僑日報》等等,都着重宣傳國共合作,堅持抗戰到底,反對分裂,反對投降妥協的正確言論和主張,同時也大量報道了國內的抗戰消息。常言道,報紙是政治的產物,不難看出,這批報人身居海外,同樣懷抱救國救民的政治理想,自覺站到改變中國歷史命運的風口浪尖,其心其志,可敬可頌。
在翻閱江門華僑故事圖冊中,我的目光被一張泛黃的、蟲洞累累的僑報版面所吸引,字太小,需用放大鏡來辨認。原來它講述的是當年廣大華僑深切認識到孫中山「航空救國」的意義,紛紛資助在美國各地創辦航空學校,著名的就有1931年創立的波特蘭航空學校、1932年創立的紐約華僑航空學校和1933年創立的三藩市航空學校等等,其中不少五邑籍學員學成後紛紛回國,服務於抗戰中的中國空軍。後面附有一篇「中華航空生前方殺敵記」,報道了五邑籍空軍奮勇殲擊日軍敵機的故事,這裏摘錄一則:「張益民君,開平人,乃自費留美航空畢業生。1934年同本校一屆畢業生黃子沾、張錫庭、譚國材、林聯清等,一齊歸國。年前離粵北上,旋奉駐防太原,此次倭侵太原,張君駕機與倭機戰於空中,不下10餘次,皆能奏凱而回,其最著者,奉命炸毀津浦路敵橋,同時炸斃敵軍數百。後奉令移防另線,途次遇我機三架被敵機數十架追擊,張君遂迎頭與倭機戰,擊傷敵機數架。敵怒,並舍追我三機,將張君之機包圍,卒因眾寡懸殊,當時殉國。」從這篇報道中,看到不少航空生犧牲時才20歲出頭,唏噓之餘,不勝感慨。史料記載,正是由於這批僑報對國內戰事的報道和宣傳鼓動,世界各地華僑的愛國抗日情緒高漲,紛紛捐獻義款,支援東北抗日義勇軍和全國各地的抗日鬥爭,不少華僑毅然回國投身於救亡圖存的洪流,由此可見當年報紙的巨大動員力、影響力,有力促動了海外中華兒女在國難當頭義無反顧地萬里赴戎機,盡忠保家國。
我難以對五邑先僑的報紙、報人、報國一一盡列,圍繞它們一定還有很多的故事。我在想,那個時代,是家鄉什麼樣的種子使然,抑或出洋後由何種因子觸發,才讓五邑僑界擁有如此眾多熱愛新聞傳播的海外辦報人?包括開頭提及的五邑人的低調,與報業本身的高調之間有著怎樣的內在聯繫?這些都為我留下了眾多值得深究的謎題。但有一點肯定無疑,即作為一代精英知識分子,雖處山海之遠,卻以報人使命為職守,以家國命運為主題,用手中之筆,維護海外華僑華人以至中華民族的尊嚴,書寫海外僑胞創業的動人篇章。尤其從維新運動、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一路走來,見證了中國革命的特殊活動場景,提供了另類歷史記錄,付出了巨大的愛國熱情和實際行動,彰顯出「新聞救國」堅實而正義的足跡。歲月的列車呼嘯而過,曾經持久輝煌的報紙,如今逐漸走向老邁、衰微,但變化的時代總有不變的風景,辦報理想和優質內容終將在新型媒體裏永駐。所以,那一次次與祖國心遙契、脈同搏、歌哭與共,在海外舞台發出民族聲音,講述愛國故事,實現思想動員和精神凝聚的報人報國新聞道路,在中國報紙歷史光譜里閃爍著屬於自己的亮點,並應當被今天的中國新聞事業時時銘記,以啟來者。
這次偶爾的報海鈎沉,不料成為我此行的一大收穫。臨別江門,面對這片土地平添了一份尊崇,面對五邑先僑的報人報國,默默送上一名後輩報人的敬意。
(作者系光明日報原副總編輯,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