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走在羅浮山鄉間的道路上

走在羅浮山鄉間的道路上

責任編輯:實習生怡婷 2022-06-10 14:49:10 來源:香港商報網

    張陵

    在博羅縣採訪最後一天,縣裏的同志建議我們住到羅浮山腳下的禾肚裏稻田酒店,說是可以感受一下鄉村民宿。上良村採訪調研後趕到那裏,天都全黑了。酒店是住下了,稻田卻要等到第二天清晨才看到。清晨起來,才發現酒店周圍全是還沒收割的稻田,有一股濃濃的農家氣息,確實很有創意。實際上,稻田酒店是城裏一家公司投資興建的。生意很不錯,網上也走紅。同時還啟發了村子裏老百姓致富的思路,帶動了周邊村民利用自己的利用宅基地建造和經營小旅館。河肚裏村的民宿在羅浮山一帶很有些名氣。

      真正的農家稻田要沿着鄉村道路走出去才能看見。走沒多遠,就能看到清清的流水和大片大片的稻田。稻子早已收割完了。田裏還留著一跺跺長長短短、參差不齊的稻草,露出黑油油的泥土。一群鴨子在遊走覓食。一會兒在小河裏,一會兒在稻田裏,看上去悠然自得,無憂無慮。沿着鄉間車道一路向走去,空氣清新濕潤,深深吸一口,全身通透的舒暢。靠山的一邊,是幽深的竹林。還有的桔園和香蕉園。紅紅綠綠有桔子掛滿技頭,沉甸甸的。有些枝權伸到了路上,伸長點手就可以摘下幾個。香蕉樹的果實不露出來,全用專門的袋子包裹得嚴嚴實實,看不見,大概要等些時日才能收割上市。果園一直延伸到山腳下,望不到頭。清晨無風,竹林和果園裏靜悄悄的。偶然傳來一聲鳥叫,似乎打破這寂靜。其實叫聲過後,山里卻更靜了。

    小河流向的地方,是一座小石橋。再過去,就流過了村莊。村莊並不大,披著一層薄薄的晨霧。農家院子門牆上,綻放著三角梅紫色的花。菜地里,已經有起早的農民在澆水施肥。地里有菜不多,還都是些菜苗。突然,一隻土狗從農家院子裏竄了出來,衝著我狂猛地叫了起來,如臨大敵。緊接着,附近院子裏的狗也跟着叫起來了,響成了一片,好不熱鬧。來生人,狗能在很遠的地方就能聞到,便本能地叫起來,一邊警告闖入者,一邊報告家裏的主人。狗的這種敵意,並沒有讓我緊張,反而有一種親切感和興奮感。鄉村裏的狗並不名貴,卻野性依舊。

    這樣的鄉村美景,以往都是和貧窮落後,經濟不發達等概念聯在一起的的。少年時代在鄉村生活過,知道景美人窮。城裏人看到的是詩一般的田園風光,而農民們想到是有一天能夠住到城裏去。多數農民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輩子,還是過著貧窮的日子。

    改革開放時代的到來,經濟社會大發展,好多地方農村變成了城市,農民變成了市民。這些地方經濟開發了,鄉村美景卻消失了。

    羅浮山的鄉村美景沒有消失,一直都還在。就因為,這裏一直都還是鄉村。按說這裏離香港、澳門並不遠,離深圳、珠海就更近,區域優勢還是相當突出的。沿海一線,經濟社會發展如火如荼,資本財富高度集中,成為中國最發達最富裕的地區。隨便一擴展,鄉村就能和城市連在一起,就能融入城市。可是,離經濟發達區域不出百公里的羅浮山還是靜悄悄的。森林還是那樣長著,河水還是那樣流著,狗還是那樣叫著,老百姓還那樣過著。年青人受不了,嚮往高樓大廈,時尚流行,就朝大城市,有錢掙的地方跑。其實多數人還是城裏的弱勢群體。可他們寧可辛苦打工,住工棚地下室,也不願意走回頭路。壯勞力一走,剩下老人小孩子留守,村子的人氣就象被抽空了一樣,空蕩蕩的。昨天我們在上良村調研,知道這個小山村也曾處於著這樣的生活境地。三十多戶人家,都是當年從外地遷來的。沒有多少耕地,也沒多少資源,全靠著水庫打魚討生活,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年青人走出去,老年人守著水面。越守越窮,很快就成了一個出了名的貧困村。

    實際上,博羅縣完全可以引進大工廠,引進大項目的。許多窮地方,一旦引進了工業,經濟馬上就活躍起來,老百姓日子就立刻有所改善。博羅的引資條件不比別的地方差。地處珠江三角洲大灣區,優勢甚至比人家強。可他們沒有這樣做。在多數地方強力引資搶資的年代,他們就堅定了一個理念,不搞大工業,不搞大開發。外面世界熱火朝天,日新月異,縣委縣政府領導換了一茬又一茬,這個理念絲毫不動搖。多少年的守望,不為別的,就為羅浮山。

    地處博羅縣的羅浮山有「嶺南第一山」之稱,是廣東的一座天然的氧吧,調節著穩定著整個地區的氣候。同時又是深圳、香港大片地區的「水塔」。它之於這個地區的重要性,就象三江源之於中國的重要性一樣。這一比較,我們就能知道羅浮山決定著一個中國最發達的地區的經濟社會命運。它的生態保護好,外面的經濟發展就能持續下去。它的生態破壞了,外面的經濟發展也就停滯了,美好生活就到頭了。這樣說一點也不誇張。大膽的廣東人哪片土哪片水都敢動,就羅浮山不敢動。政府也堅決不讓動。所以博羅縣只能眼睜睜地看着資本財富從自己眼前象流水一樣不斷流過。這樣一來一去,地區間的貧富差距就越來越大,對比就越來越鮮明。博羅老百姓明白自己腳下這片土地的特殊意義,充分理解支持政府的決策。自己過窮日子,為了讓百公里外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想想看,博羅老百姓是為改革開放的珠三角大灣區建設做出犧牲的。這樣的老百姓真的很偉大。我們與其敬畏讚美羅浮山,不如好好敬畏讚美羅浮山的老百姓。

    其實,當地黨和政府也一直在想方設法讓當地的老百姓富裕起來,讓他們和深圳、惠州、珠海老百姓那樣有獲得感、幸福感。多年以來,就在探索一條既能保護羅浮山生態,又能發展地方經濟的好路子。很難,但他們相信能找到。他們的探索終於迎來了國家振興鄉村的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好綠水青山,才會有金山銀山。這個道理,中國很多地方要花好幾十年才真正深刻認識體會到。有了深刻教訓,才會有深刻認識。好在博羅縣沒有走多少彎路。他們比別人更早懂得也更早培育起生態文明的意識,也因此比別人更早就有了美麗鄉村建設的頂層設計,享受到青山綠水的恩澤。老百姓的歷史貢獻得到了新時代的真誠回報。

    現在去看上良村,完全和過去不一樣。水庫已經變成了一片美麗濕地生態,完全是旅遊休閒的世外桃源。村里找到縣裏一家企業深度合作,把老百姓的老院舊房改造成舒適環保的民宿,供各地遊客選擇居住。獨特的生態環境和惠因地制宜的旅遊產品吸引了大批遊人的到來。周末假日,遊人如織。最讓遊人流連忘返的是當地客家菜。其中來自濕地小河小水裏塘里的魚蝦河鮮更是風味獨特。過去,這些東西不值什麼錢,現在成了搶手貨,價格也上來了。來這裏的遊客,不點幾盤河鮮,炒個土雞蛋,不算來過這裏。飯館的老闆們自豪地說,這裏所有吃的,都是綠色的,放心吃。東西吃進嘴裏,就能知道老闆們的話一點也不假。一批批遊人來來去去,給上良村留下了源源不斷的財富,讓村民們很快腰包鼓了起來。昔日窮山溝,今天新農村。

    羅浮山鄉村的新變化,不僅看社會財富,還看社會文化。博羅縣的觀背村是一座有悠久文化歷史的古村落。自古以來文化傳承有序,民風純樸和諧,百姓安居樂業。可是面對快速發展的現代化進程,經濟社會嚴重失衡,傳統破壞了,民心也浮躁了,生活也混亂了。聽幹部們介紹,前些年,村子裏垃圾成堆,蒼蠅滿天飛,河溝里的水散發著刺鼻的味道。社會惡性事件頻頻發生,歹徒在街上公開搶劫,一般的外來人連白天也不敢進村。這種狀況別說發展經濟了,老百姓生活安全都受到嚴重影響。一個叫陳湘的第一書記駐村後,下了在決心要整治。他先抓黨建,發揮黨組織的力量,黨員帶頭,發動群眾,整治村容,把臭了好多年有垃圾全清理掉。接着堅決,打擊惡黑勢力,還老百姓一個安全穩定的生活環境。接着,他引進一大批文化人,以美術為先導,設計了各種文化項目,一下子就突顯了古村落的文化特色,帶動了文化旅遊。好環境吸引了各地的創業者。好些長年在外打工拼搏的村民,也回到村子裏創業。一個破爛的古村落,變成了光鮮的文化社區。我們前去調研的時候,第一書記陳湘同志已經調離,另有任用,沒能見到,但聽到村民們傳揚著他的故事。

    觀背村的街畫很有特色,都是村子裏的歷史人文、風土人情和傳統文化的再現。村裏的民宿也設計得很有文化品位,住起來很舒服。不過,給人印象最深的,還是立在村頭的「觀背書吧」。在文學出版部門工作多年,養成一個習慣,到一個地方先看看有沒有書店;書店裏有沒有自己出版社出的書。進「觀背書吧」才發現,這不僅是鄉村公共圖書室,還是一個和新華書店共建的書店。書價很優惠,一本新書算下來只有城裏書店的一半價,大大支持了村民們讀書的積極性。我沒找到自己出版社的書,卻發現了好多兄弟出版社的文學圖書。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到當代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作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走過那麼多鄉村書吧,唯有「觀背書吧」成規模地進那麼多的文學作品,還擺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上。鄉村書吧通常實用書籍多,文學書籍少。而「觀背書吧」就不一樣,見出文化古村的精神氣質。我倒不是對文學有什麼偏愛,光說文學的好。我是想說,老百姓讀文學作品多了,才能說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閱讀水平提高了,審美精神品質提升了。

    邊走邊想,不覺走出十來里地。太陽從山那邊出來了。陽光照亮了田野,身上也溫暖了許多。一輛黃色的校車,停在不遠處的荔枝林邊上的站台上。一群背着書包的孩子,歡快地登上車裏。車開走了。我佇足在荔枝林前面。這個季節沒有荔枝,也沒有荔枝花,但還是讓我想起蘇東坡先生「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詩句。這詩明明白白寫的就是羅浮山下的荔枝樹。我以為,東坡先生一下子吃那麼多荔枝有點誇張,但那快樂的心情溢於言表,卻是相當真實的。這種心情,來自荔枝的美味,更來自浮羅山的鄉村美景。千百年來,這鄉景依舊,時代卻在變。是的,美麗鄉村不能變,但人民的生活必須越變越好。

責任編輯:實習生怡婷 走在羅浮山鄉間的道路上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