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陽綿竹市九龍鎮棚花村聚焦群眾所需,積極回應民生關切,通過搭建「有事來協商」——院壩協商平台,聽取群眾「金點子」,找到基層善治「金鑰匙」,議出了群眾好生活、經濟快發展、治理新活力的「幸福畫卷」。2023年,棚花村被國家民政部確定為「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單位」。
通堵點 唱好「主題曲」
一張長桌、十個竹凳……在棚花村「有事來協商」議事廳裏,該村議事會成員鄧少模與民宿業主圍坐一起,就如何進一步提升棚花村旅遊服務質量展開熱烈討論,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思想在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這幾年,村裏發展快,村民光景好,關鍵是『有事來協商』平台搭建得好。大家有意見當面說,議事的效率高,村民意見不落空,達成的共識政府會落實,人心也越來越齊了。」鄧少模說,棚花村搭建起「有事來協商」平台後,全村發展的力量由「單打獨鬥」轉變為「聯合作戰」,村民的態度也由從前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轉變為共建共商群策群力。自2019年開始, 棚花村本着「有組織、有平台、有協商、有機制、有成效」的規範要求,以黨建為引領,搭建起「鎮級引導、村級自治、鄉賢參與」的議事體系,按照「廣泛調查研究、確定議事主題、召開議事會議、落實議事成果、監督跟蹤問效」的程序,切實推動村級治理規範化。同時,對便民服務類事項明確駐村幹部、村組幹部作為兼職代辦,對矛盾糾紛、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由第一書記、駐村幹部、村「兩委」負責人領銜限時包辦。村監委會嚴格按照「一監督」的要求督促承辦人員抓好辦理,村議事會成員配合市政協對協商成果轉化進行走訪,及時公開公示,接受監督,有效推動了村級治理精細化,議出了全村心齊氣順好局面,打通了鄉村治理的「毛細血管」。
瞄痛點 奏好「交響曲」
近年來,棚花村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陸續將2000餘畝土地流轉給大戶,栽種獼猴桃、花卉、葡萄等經濟作物,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增收致富。但隨着市場競爭激烈等多種原因,導致部分承包戶拖欠農戶土地流轉費,土地出現了撂荒等問題。雖然村上已將800餘畝獼猴桃地交由原白玉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流轉,並支付村民費用,但合作社能力有限,想要帶動村民實現可持續發展,存在一定困難。當地村民希望通過協商,尋找到一個妥善的解決方法,促進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接到村民反映後,棚花村村組幹部、議事會成員等深入實地了解,找准問題關鍵和癥結所在,相關部門給出意見建議,通過協商達成共識,800餘畝獼猴桃地將採取村企合作的方式開展生產經營,種植符合當地土壤氣候條件、符合農業產業政策的農作物,同時由村集體經濟開展勞務合作等活動,進行職業農民培訓,增加集體和村民收益,助力鄉村產業發展。
民生連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從環境整治到基層治理,從民生小事到鄉村振興,協商議事帶來的成效,群眾都看在眼裏,喜在心裏。截至目前,棚花村共組織召開「有事來協商」 議事會10次,形成協商意見7條。接下來,棚花村將繼續秉持「協商前深入調研、協商時充分交流、協商中集思廣益」的原則,進一步擦亮「有事來協商」品牌,更好地凝聚起發展的共識、智慧和力量。(記者 張寶杉 通訊員 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