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市安州區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是四川省重要的產糧基地。2022年,安州全區雜交水稻制種面積達3.02萬畝、產量5738噸。
近年來,安州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聚焦「糧食安全」這條主線,以推進水稻制種標準化基地建設為重點,優化產業佈局,集聚要素資源,加快科技創新,為逐步實現稻香田裏的新願景提供了有力支撐。2013年,安州區被認定為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縣,2022年,獲國家新一輪制種大縣認定。
一粒種子,是農業的「晶片」,關繫着中國人的飯碗安全。在安州,「小種子」何以成為「大產業」?
無人機防治病蟲害作業
高質量推進基地建設
作為傳統農業大縣,安州區雜交水稻制種優勢突出。近年來,安州區將基地建設作為種業發展的重點,制定出台《關於支持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建設的八條措施》。全區高位推動,先後整合投入資金5億元,建成標準化水稻制種基地12個共計4.5萬畝,制種基地做到高標準農田全覆蓋,農田建設標準化、制種全程機械化、種子加工自動化、流程控制信息化、生產服務社會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同時,通過項目撬動,安州還充分調動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投資6000萬元建成6個標準化加工中心和2萬平方米的種業科創服務中心,年加工能力達到6500噸。引進先正達、西科種業等制種龍頭企業,建成標準化育種場50畝、100畝比較試驗田、610畝原種繁殖基地、800畝新品種新技術展示區。
在雙埝村水稻制種基地,糧田成方、路渠成網,農田配套設施樣樣齊全。據了解,該村水稻制種合作社年收入達1200萬餘元,每年吸納上千名村民就業,其中上百萬元通過土地流轉、勞務合作等形式反哺到村民身上,收入多的家庭,一年能增收萬餘元。年逾六旬的雙埝村制種大戶朱幫雲告訴記者,他目前有水稻制種田500餘畝,年產值達160餘萬元。「這裏位於安州區水稻制種走廊核心區,是安州區重要的標準化制種基地之一,基地常年制種面積3000餘畝,產量600餘噸。」安州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志勇介紹,如今,像這樣設施完善、土壤肥沃、技術先進、機制健全的高標準糧田已經遍佈安州各地。
安州區永福農機創業扶貧基地
為進一步助農增收,安州還聘請土壤肥料、經濟作物等方面的專家,對制種區域的生產條件進行科學分析,因地制宜制定「水稻制種+蔬菜」、「水稻制種+中藥材」等輪作模式,實現了茬口與水稻制種高效銜接,增加種植收益的同時更便於秸稈綜合利用,全面提高土地經濟效益。目前,全區推廣各類輪作模式面積近2萬畝,畝均實現產值10000元,畝均增收2500元。
科技築牢糧食豐收基礎
當下正值雜交水稻田間管理的關鍵期,安州區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巡迴指導種植戶適時開展田間管理工作,確保今年制種穩產增產。不遠處的田埂上,四台無人機在稻田上空來回穿梭,進行精準施肥、精準施藥等噴灑作業。如何將農業生產從「看天吃飯」變為「知天而作」,安州區與四川農業大學、綿陽農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制定了《安州區水稻制種技術規程》;聯合種業龍頭企業,針對不同組合制定對應的技術標準46個;依託3家國家級農機合作社,聯合區內22家制種生產主體成立水稻制種協會,推行水稻制種全程機械化服務,畝均節約人工成本520元,全區水稻制種機械化率達到82%,通過科技助力築牢了糧食豐收基礎。
據安州區永福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林啟平介紹,近年來,合作社大力推行水稻全程機械化制種,並面向廣大農戶創新菜單式服務,制定了農資、機耕、機種、機防、機收、烘乾、銷售等全產業鏈服務清單,農戶按需點單,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通過積極推進水稻制種耕、種、管、收等環節全程機械化試驗示範推廣,帶動周邊400餘戶種植戶發展制種1100畝,平均每畝增收節支達到580元左右。合作社經過13年的不斷發展,已建成佔地20畝的綜合性農機服務基地和2000餘畝的生產種植基地,擁有130餘台套集耕、種、防、收、烤於一體的農機具,600餘平方米農業社會化服務超市、400噸的冷藏(凍)庫和1600噸的糧食儲存庫,常年有5萬畝社會服務能力。合作社先後獲得「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全國農機合作社示範社」等多項榮譽,種子產業發展欣欣向榮。
永福農機專業合作社育苗中心
糧安天下,種鑄基石。一代代安州人接力奮戰,把農業「晶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收穫季節田野上一株株飽滿的稻穗,編織了產業振興夢,奏響了鄉村振興曲。下一步,安州將聚焦建成「5萬畝國家級制種現代農業產業園」總目標,進一步完善水稻制種標準體系,加大職業經理人的培育力度,不斷提高綜合服務能力,加大種子執法力度,全方位提升全區制種業競爭力,為全面打好種業振興仗,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貢獻更多力量!(記者 張寶杉 通訊員 杜康)
頂圖:俯瞰正加快建設的安州區水稻制種科創服務中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