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徐徐微風,記者走進位於瀋陽市瀋北新區的姚家村,一個個農家小院乾淨整潔,高高的架子上爬滿綠色藤蔓,大大小小的綠皮葫蘆綴在上面格外顯眼。
近年來,瀋北新區多措並舉,大力促進農民就業增收,通過引導有需求的農民自主創業,新區從信息、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扶持,在種養殖、庭院經濟、旅遊服務業等方面培育了一批農村新型經營主體。
特色產業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在村民王麗紅家,整潔的小院裏生機勃勃,粗粗一看藤上就掛有六七個葫蘆。
院子裏的葫蘆是今年5月種植的,短短兩三個月時間,最大的葫蘆已經長到30厘米左右,預計十月底這批葫蘆就能收穫。
「種葫蘆好啊,村里給的葫蘆苗,平時也不用精心伺候,就靠下雨天的雨水就能活!」王麗紅說,平時她和丈夫都上班,沒有太多空餘時間打理園子,種植葫蘆輕鬆省力,不僅可以扮靚庭院,還可以讓家裏多一份「葫蘆收入」。
今年以來,圍繞「一村一品」,姚家村將庭院經濟發展與鄉村環境整治相結合,引導、鼓勵有意願、有條件的農戶整合房前屋後閒置土地種植葫蘆,讓庭院經濟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截至目前,村里共有30餘戶種植葫蘆,種植品種多達十餘種。
一家一戶的庭院,面積不大,但如果發揮好作用,就能夠帶來相對穩定的收入。村書記王彬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葫蘆主要是在村民庭院房前屋後閒置地方種植,佔地小,成本低。每棵葫蘆投入僅2元,預計可產生經濟效益40元,而且如進行深加工,製成手工藝品後,還可增值5-20倍。
「農村種植銷路難的問題如何解決?」
「村民只管種,村里負責賣!」王彬說。依託與八所學校黨建共建的契機,姚家村與學校簽訂了合作協議,定單種植葫蘆。同時,學校將為學生、社區居民免費授課,教授烙畫等葫蘆手工藝品製作等,讓葫蘆手工藝品製作進課堂、進社區,擴大葫蘆銷售範圍和提高知名度。
「村民『帶單種植』,不愁葫蘆賣不出去!未來我們還會不斷拓寬產銷對接路徑和增收渠道,讓農戶吃下『定心丸』。」談及葫蘆種植前景,王彬信心十足。
庭院經濟讓村屯環境「美」起來
小小的葫蘆承載着村里沉甸甸的希望。
「村里發展庭院經濟後,整體環境比以前好了很多,整個村子也變得更美了。」王彬說,之前有的村民院子裏面放了很多雜物,很髒、很亂,現在把院子收拾得乾淨整潔,種上了葫蘆。
農戶庭院越來越美,村里環境越來越好。
姚家村內現有有機蔬菜、雜糧、笨雞蛋、葡萄等農副產品,只能通過市場和朋友圈售賣,銷售渠道相對較窄。發展葫蘆種植及手工藝品深加工後,依託社區環境整體改善,將吸引更多的人到姚家村遊玩,從而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增加村民和村集體收入。
目前,姚家村投資200萬元正在建設葫蘆文化廣場,包括葫蘆連廊、觀光平台、葫蘆雕塑等,展示葫蘆文化,供市民休閒娛樂。「未來,我們希望通過發展葫蘆深加工產業,將姚家打造成『瀋北葫蘆第一村』!」王彬說。
在瀋北新區,像姚家村這樣的特色村屯正遍地開花,越來越多的村落探索出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路徑。「綠色稻米村」東拉拉村能人孟祥金的綠色水稻種植項目一期500畝順利完成收割,村集體年收入增加20萬元,並於今年續簽了5000畝訂單合同;「花卉村」尹家村依託3200畝的兩個花卉大棚基地產業優勢,抓住瀋陽市蝴蝶蘭市場缺口商機,發展蝴蝶蘭種植產業,預計實現村集體增收20萬元……
瀋新區充分挖掘培育豐富的農業資源,加快推進鄉村旅遊發展,走實鄉村振興個性化發展之路,農民富了,農村美了,一批新農村、新農人正在瀋北大地上落地開花,未來可期。(王藝橋 瀋北新區宣傳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