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府里話太平:農安文旅正打開自己的「藏寶圖」
——專訪農安縣委書記張知眾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冀文嫻 報導:吉林省農安縣,古稱黃龍府。這裡,既有璀璨的文明,也有着讓人難以釋懷的歷史記憶。因岳飛「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耳」李大釗先生「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築神州風雨樓」和孫中山先生「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而聞名於世。
農安縣委書記張知眾向本報記者介紹全域旅遊相關情況
農安,坐落於長春市西北部,有着7000年文明史和2000年以上建城史,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可供利用的歷史資源。正因如此,農安縣把發展全域旅遊作為「五大戰役」的重中之重。縣委書記張知眾在全域旅遊工作彙報會上指出,發展全域旅遊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加速器,也是農民增加收入的助推器。
採訪中記者發現,在張知眾的辦公桌上,除了一張佔據了小半張桌子的農安縣行政區劃圖之外,最顯眼的要數一本幾乎被翻爛的歷史書籍。可能正是對歷史的研究,不但讓他更深入地了解農安這個逐漸煥發出新光彩的古城,更對整個農安縣未來的發展藍圖瞭然於胸。所以,談起農安的歷史和旅遊,便滔滔不絕。
農安在堯舜時期屬息慎,夏商周三代為肅慎也稱稷慎,當時肅慎國西南部名曰合龍、九州、喜都等名稱的地方,就是今天的農安。漢魏晉時,農安屬夫余國,曾經一個時期是夫余王城,金前期也曾一度以農安作王城。這就是農安縣擁有「兩座王朝」的來源。基於這樣厚重的歷史底蘊,農安縣為中國考古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曾出土了2萬年前的猛獁象、1萬年左右的原始部落,五台山遺址的出土文物正在鑒定中,預計在1萬年左右,全境僅古城遺址就有20餘處。
1985年,農安左家山出土的龍形玉石雕塑,將歷史定在6500-6000年前,比紅山玉龍為代表的紅山文化提前了近千年,被譽為「中華第一龍」。這說明至少在7000年前,松花江流域、伊通河流域就有人居住,這也將長春200年的歷史提前7000年。目前,「中華第一龍」收藏於國家博物館玉石展廳第四廳,為國家一級文物。正是因為這樣得天獨厚的歷史資源,農安縣的全域旅遊戰役計劃以中華第一龍為品牌形象,以龍文化為精神內核,將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融合。
農安縣委書記張知眾(右)向香港商報吉林省辦事處主任冀文嫻(左)介紹「太平中華城」項目
張知眾計劃在未來,以「中華第一龍」的品牌為紐帶,舉辦「世界龍文化論壇」,既能在如今這個後疫情時代、中美摩擦接踵而來的雙重壓關頭提振民族自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擴大農安的影響力,擦亮農安的這塊金字招牌,真正助力「中華第一龍」的騰飛。
張知眾說,農安縣如此豐富的歷史底蘊與資源,全域旅遊的開展將會以博物館為龍頭。農安縣已開始着手修建一條長春直通農安的新道路,並將入城口定在正在建設的博物館,保證每個人通過這條路驅車進入農安的第一時間看到博物館,爭取將博物館的影響力擴散到最大。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孔子研究院時指出,要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為了踐行總書記的這句話,農安縣開始着手將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融合,打造出全域旅遊的核心產品,一個具有以產、城、景、文相融合的生態園區——「太平中華城」。
張知眾的手機中一直保存着農安縣太平池的圖片。提到「太平中華城」的項目,他立刻翻出手機展示圖片。圖片顯示,這個湖的面是34平方公里。他說,我們要在這兒做一個「太平中華」,做那些「史書上有記載,歷史上曾經擁有,而現實消失了的建築和風景」。用VR技術將網絡中虛擬和現實相結合,比如說秦朝的「阿房宮」、比如漢代的未央宮。我們就建一部分。我們背後現在有個專家團隊,是梁思成的徒孫輩在負責的古建築和古歷史學家的顧問團隊。他說,能夠融合中國所有的古建築專家、包括世界古建築專家和歷史學家的資源,比如說建「未央宮」,從圖紙階段開始嚴格把關,包括建成之後,如果專家說不行,就扒掉重建。再比如說唐武則天時期被薛懷義燒毀的明堂,如果現在我們能復建明堂,肯定能吸引人!還有消失的風景,比如說漢朝八景中的「灞橋煙柳」,可以在太平池上的對龍河上建一座小橋,按漢代橋樑結構建設,河邊種上垂柳,這就是灞橋煙柳,緊扣五千年輝煌歷史文化,結合各個朝代特點進行重點打造,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歷史文化氣息。
旅遊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講故事」,農安縣在全域旅遊戰役上對博物館和「太平中華城」的大力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在目前已有的程度上,進一步提升農安縣的可玩性,為農安縣旅遊業「留人」。藉此進一步盤活農安現有鄉村旅遊資源,使農民成為旅遊受益主體,帶動整條旅遊產業鏈的健康發展,真正講好農安自己的「故事」。
農安,正在打開全域旅遊的「藏寶圖」,我們期待着這張「藏寶圖」儘早展示在世人面前,並吸引眾多人前來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