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王皓萍 報導:「傳承弘揚歷史文化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源泉和精華所在,更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國民教育資源寶庫。因此,將黃河文化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對於大力弘揚黃河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
5月21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在北京開幕,參加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加快推動黃河文化的傳承弘揚工作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根植於黃河流域的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主體文化。黃河文化與周邊國家及地區的交流交融,包容開放,為新時代中國全方位開放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可資借鑒的歷史基礎和實踐基礎,也是國家重要的教育資源。文化傳承,需要情感上的敬意和行動上的守護。
因此,馬蕭林建議:在沿黃九省區積極開展黃河文化保護、傳承與弘揚工作的同時,進一步加強中宣部、教育部、文旅部、國家文物局、水利部等部門在頂層設計方面的力度,加快推動黃河文化傳承弘揚工作紮實落地。
馬蕭林說,要廣泛開展黃河文化資源的摸底、梳理工作,儘快建立權威的、動態的,涵蓋人文歷史、自然生態的黃河文化資源數據庫。組織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規劃一批關於研究黃河文化物質內涵、精神實質和時代價值的重大課題,推出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深化對黃河文化的內涵闡釋和定性解讀。推進黃河文化研究成果的轉化工作,編撰針對不同教育層次的、既通俗易懂又科學嚴謹的黃河文化教材和普及讀物,在小學和中學階段適當安排黃河文化普及課程,在高等院校開設黃河文化的選修課程,增進青少年對黃河文化的認知認同。
多種傳播方式讓黃河文化「活」起來
「推出一批面向社會不同群體的音視頻資源,在電視、電影、網絡等渠道廣泛傳播黃河文化專題或相關內容,逐步建立立體有效的黃河文化弘揚體系,強化黃河文化在國民教育中的重要價值,讓黃河文化深入人心。」
觀念與手段、內容與形式向縱深方向創新,多種傳播方式與傳統文化相攜而行,文化的傳承才能枝繁葉茂,綿延不絕。
馬蕭林強調,督促指導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充分利用與黃河文化相關的文物資源、紅色資源,推出一批黃河文化主題展覽和講座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引導藝術創作表演機構和團體,創作一批黃河文化主題戲曲、戲劇和歌舞劇目。創新黃河文化弘揚形式,拓展黃河文化弘揚渠道,講好黃河故事,讓黃河文化「活」起來、「火」起來。
將文物安全責任明確到人
作為河南博物院的院長,馬蕭林深愛河南厚重的文化、豐富的文物資源。今年兩會期間,他的另一份提案是關於實施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公示制度的建議。
他表示:進一步強化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文物安全主體責任,落實各相關部門監管責任的同時,在全國推動實施文物、博物館單位文物安全責任人公告公示制度,通過各級文物行政部門有力的行業監管和社會各界的廣泛監督,促使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認真履行文物安全職責,切實解決基層文物安全責任落實「最後一公里」問題。要明確公告公示範圍、內容和方式,也要明確公告公示的監管責任。